長江第二大支流嘉陵江的航運演變,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水運巨變的縮影。
2018年年底,在祖國西南腹地的四川廣元,兩艘500噸級貨船滿載著重金屬礦粉從廣元港紅巖作業(yè)區(qū)開航,經嘉陵江到重慶果園港,再經長江抵達江蘇太倉港區(qū),最后經海運順利抵達目的地遼寧營口港。這標志著嘉陵江正式開啟通江達海新紀元。
曾經的嘉陵江由于流經地區(qū)多是山區(qū),河床較淺,惡水險灘多,當地老船工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嘉陵江上灘連灘,灘灘都是鬼門關。半年走一轉,十船九打爛。”
1987年,嘉陵江馬回航電樞紐工程的建設,拉開了嘉陵江全江渠化的序幕。通過實施梯級航電樞紐工程,嘉陵江四川段534公里全部渠化,廣元到重慶的航道里程比渠化前縮短56.2公里,成為一條“水上出川大通道”,全年可通行500噸級船舶,豐水期可通過1000噸級船舶,腹地貨源能夠通過嘉陵江至重慶,實現(xiàn)通江達海。
新中國成立初期 四川水運在艱難中發(fā)展壯大
新中國成立伊始,四川內河航運多是依賴自然河道通航,利用天然港口靠船,航道缺乏整治,港口疏于建設,船舶修造工業(yè)薄弱,內河航運面貌十分落后。當時,四川全省只有150余艘小輪船,行駛區(qū)域也只能在通航條件稍好的長江干線和嘉陵江合川以下與金沙江屏山以下,航道總計1198公里,其余1萬余公里內河航道無任何助航或導航設施,仍處于自然狀態(tài)。灘多水險,不通輪船,只能靠10萬船工駕駛40萬余噸木船“腳蹬石頭手爬沙、彎腰駝背把船拉”艱苦地運輸物資。
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四川內河航運發(fā)展的新篇章。1950年,四川初建重慶港九龍坡碼頭。從1953年起,當時的交通部和各級政府先后組織對長江干流和運輸任務重的支流開展重點建設。由交通部投資整治長江“日航困難、夜航危險”的航段,配置“鎖鏈”式航標,使重慶至宜昌的輪船實現(xiàn)分段夜航,滿足了每年100萬余噸糧食外調和大批工業(yè)物資進川運輸的需要;由省投資開辟金沙江屏山至新市鎮(zhèn)、烏江涪陵至彭水、岷江樂山至宜賓輪船航道,大力開辟和整治小河支流,使其與干流銜接。1952年至1957年,四川全省共整治小河26條1385公里。
上世紀60年代,四川先后對長江干流航道進行了大規(guī)模整治,并增加絞灘、航標、信號臺等助航設施。同時,分別整治了嘉陵江南充至重慶航段及渠江航道、烏江航道,并試點開辟金沙江航道,使重慶至宜賓段航標實現(xiàn)電氣化、烏江絞灘實現(xiàn)機械化。1961年,四川航道里程達到17181公里,比1957年凈增5073公里。
為擴大港口吞吐能力,改變港口的落后面貌,四川加快長江宜賓港、重慶港、涪陵港和萬縣港四大港口建設:擴大港口規(guī)模,增設泊位和錨地,增加纜車、浮吊、岸吊等設備,使碼頭裝卸條件大大改善,基本適應了運輸需要。到上世紀80年代,四川逐步建成由60多家大、中、小企業(yè)組成的協(xié)作配套的水運工業(yè)體系,實現(xiàn)了船舶的自造自修。
改革開放以來 四川水運在發(fā)展中面貌一新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水運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fā)等重大歷史機遇,不斷深化改革,調整行業(yè)結構,轉變發(fā)展方式,注重水運創(chuàng)新,強化行業(yè)管理,水路交通運輸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水運主通道日益通暢。全省重點推進長江四川段、岷江、嘉陵江、渠江、金沙江5條高等級航道達標升級工程建設,啟動涪江(下段)、沱江(下段)支流航道建設前期工作,基本建成了干支銜接、通達通暢的“5+2”航道體系。“十二五”期,長江宜賓段以下航道實現(xiàn)三級航道晝夜通航;嘉陵江四川段14個梯級樞紐已全部建成并實現(xiàn)正常蓄水,全年可通行500噸級船舶,豐水期可通過1000噸級船舶。
今年6月29日,嘉陵江全江通航,兩艘500噸級貨船從廣元港紅巖作業(yè)區(qū)起航。岷江作為四川省重大裝備運輸的唯一水運通道,“十三五”期全面展開了渠化梯級建設,其中犍為、龍溪口航電樞紐已開工建設;渠江四九灘以下航道完成航道整治提升為三級航道,其余航道除風洞子梯級航道段外已達到四級航道標準;金沙江下段各梯級電站陸續(xù)建成蓄水,已形成350公里庫區(qū)高等級深水航道,可供1000噸級船舶通行;沱江及涪江下游正加快復航。
港口群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全省相繼規(guī)劃建設瀘州港、宜賓港、樂山港、廣元港、南充港、廣安港6個重點港口,極大提升了港口吞吐能力。其中,瀘州港為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已建成四川省第一個年吞吐能力達到100萬標箱,實現(xiàn)水、公、鐵聯(lián)運的內河樞紐港;2018年,瀘州港集裝箱吞吐量已達到57萬標箱。宜賓港已形成50萬標箱年吞吐能力,目前正在加快推進進港鐵路建設。廣安港、南充港、廣元港等重要港口先后建成并開港,全省港口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233萬標箱。瀘州港、宜賓港已獲批全國第一批進境糧食指定口岸、國家臨時開放口岸,設立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港口服務功能不斷完善。
水路運輸服務更加高效。以運輸結構調整為抓手,推動船舶運力優(yōu)化,航運企業(yè)發(fā)展壯大。全省省際運輸船舶441艘,千噸級船舶304艘、平均噸位3070噸,過三峽船閘船舶標準化率88%,船舶大型化、標準化發(fā)展趨勢明顯。目前,四川有省際水運企業(yè)79家,萬噸以上水運企業(yè)31家,最大規(guī)模企業(yè)運力達23萬載重噸。加強水路運輸組織協(xié)調,積極發(fā)展水路集裝箱運輸和多式聯(lián)運,開通瀘州、宜賓至上海等地集裝箱班輪航線10條、每周發(fā)班30余班,打通瀘州港、宜賓港至廣州、廣西欽州港鐵水聯(lián)運班輪,開通“蓉歐+瀘州港”鐵水聯(lián)運線路。2018年,全省完成水路貨運量6862萬噸、貨物周轉量270億噸公里;港口貨物吞吐量5685萬噸,集裝箱鐵水聯(lián)運量3.5萬標箱。
服務民生成效顯著。渡運長期以來是四川省江河水庫地區(qū)不可替代的交通出行方式,是惠民利民的“農村水上公交”。四川建立了以縣鄉(xiāng)兩級政府為責任主體的公益性渡口“建、管、養(yǎng)、運”長效機制,積極推進公益性渡口渡船建設。2009年至2014年,全省投入部省補助資金2.8億元,改造公益性渡口碼頭、建設候船亭棚等配套設施,建成公益性渡口碼頭1193個,更新改造公益性渡船998艘。大力開展渡改人行橋建設,對適宜建設橋梁“以橋代渡”的渡口,修建公路橋或人行橋代替渡口,從根本上消除渡運安全隱患。2010年以來,落實渡口改人行橋部省補助資金6.86億元,下達渡改人行橋建設計劃817座。截至2018年年底,已建成橋梁763座,全省渡口從2016年年初的1327個減少到目前的964個。
渡改人行橋建設和公益性渡口建設惠及800余萬沿河臨水群眾,極大改善了沿河臨水群眾的出行條件,渡運服務水平明顯提升,逐漸消除了因渡口設施簡陋、安全管理難以到位等因素造成的渡運安全隱患,基本實現(xiàn)廣大涉水群眾“走平坦路、乘放心船、過平安渡”的美好愿望。通過實施水上交通安全監(jiān)測巡航救助一體化建設,落實安全監(jiān)管責任,提升安全監(jiān)管信息化水平,推行安全監(jiān)管標準化,2007以來全省已連續(xù)12年將水上交通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控制在個位數,水上交通安全形勢持續(xù)穩(wěn)定。
回首新中國成立70年,四川水運在歷史前進的進程中前進,在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中發(fā)展。展望未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四川水運必將沿著高質量發(fā)展道路堅定前行,用奮楫爭先的精神讓川江蜀水在新時代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轉自:中國交通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