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1點半,中關村內的各條主街上,從各個公司、機構、事務所中走出的人們,逐漸匯成一道覓食的人流,朝食寶街走去。位于食寶街二期的超級物種里,從水箱里挑好了鮮活龍蝦、珍寶蟹、貝類的上班族正在波龍工坊前排隊結賬,十多分鐘后,清蒸、蒜蓉、避風塘風味的海鮮就將端上他們的餐桌。
在超市里坐下來吃飯,是最近幾年出現在生鮮市場的新體驗,北京晚報記者上周走訪發(fā)現,盒馬鮮生、七鮮、超級物種、T11等越來越多的生鮮超市,都增加了現場加工生猛海鮮、進口牛排等高端食材的檔口。
6月13日《北京市商業(yè)服務業(yè)設施空間布局規(guī)劃(征求意見稿)》提出,將在全市構建廣域級、區(qū)域級、地區(qū)級、社區(qū)級四級商業(yè)中心體系。作為傳統(tǒng)商業(yè)中心的生鮮超市,正積極地發(fā)生著改變。
場景1
辦公區(qū)——超級物種中關村店
瞄準高消費年輕人群
波士頓龍蝦:89元/只起
黃蜆子:34.5元/斤
加工費:15/斤至30元/斤 (6月18日價)
超級物種背后是傳統(tǒng)零售業(yè)巨頭永輝和互聯網巨頭騰訊。記者上周二在超級物種中關村店看到,除了波龍工坊,盒牛工坊、鮭魚工坊也各占據店面一角,提供牛排和三文魚刺身、壽司、天婦羅等日料的現買現做即食服務。時至12點,占據店面約一半面積的就餐區(qū)已經沒有一張空桌子。
該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家超級物種的實用面積是465平方米,共有84個座位, “全店一天的銷售額在7萬元到10萬元之間,波龍工坊是我們的主打服務,每天的客流在200人次左右,客單價在300元左右,在全店的銷售額占比是最高的,其次是零售,再次是其他兩個工坊,蔬果生鮮是比較低的。零售好的原因也是因為工坊的帶動,牛排配紅酒、日料配清酒,這都是很自然的。”
該負責人表示,周圍的餐廳很多,超級物種的現買現做即食服務定位于差異化:“周圍上班族要是吃傳統(tǒng)中餐,絕對不會考慮這兒,但要是想吃海鮮、牛排,第一個想到的絕對是超級物種,因為這附近只有一家專門的牛排店。”
“超級物種基本都開在三環(huán)以內,辦公區(qū)比較多。如果開在住宅區(qū),人們可能更習慣買好食材回家自己做,而且對海鮮牛排這種高客單價的類型并不是很偏好。”該負責人介紹,“我們店里幾乎沒有老年顧客,連40歲以上的都很少。我們附近兩公里以內沒有住宅區(qū),客流主要是附近的年輕上班族,周末也會有一些學生,都比較不差錢,我們的服務對象就是這些高消費能力的客流。”
場景2
高端居住區(qū)+辦公區(qū)+商圈——T11生鮮超市朝陽公園店
工作日休息日“雙豐收”
波士頓龍蝦:108元/只起
黃蜆子:28.9元/斤
加工費:15/斤至25元/斤 (6月19日價)
在眾多“+餐飲”的生鮮超市中,T11是最“新鮮”的一個,它6月6日剛剛在朝陽公園南側的中央公園廣場開業(yè)。T11的創(chuàng)始人杜勇曾操盤另一生鮮超市七鮮(7fresh),據報道,T11的T代表Top,11代表在新零售這條賽道上的一心一意。
記者在上周三中午來此體驗,發(fā)現中央公園廣場內吃飯的地方不多。在此辦公的白領,有的圖省事就在便利店買份盒飯,找個角落解決午餐。而有的追求品質,便會前往T11超市。
T11超市在這個工作日中午有個顯著特點,零售結賬口空無一人,工作人員孤獨地等待著消費者。而餐飲區(qū)卻人頭攢動,工作人員忙得不亦樂乎。絕大部分此時光顧此地的消費者,都是來吃飯,而非購物。
就餐的馬先生,掛著公司的工牌,是和同事來此聚餐的,“這家超市體驗還是不錯的,最主要的是現買現做現吃,品質比較高。”與其他“+餐飲”生鮮超市相比,T11的定位看起來更高大上,因為這里有一般生鮮超市比較罕見的空運整條藍鰭金槍魚、鮮活黃花魚、M9+的澳洲和牛等高端食材。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店選址時就認準了朝陽公園這一高消費區(qū)域:“附近以棕櫚泉這樣的高端居住區(qū)為代表,另外也有寫字樓和藍色港灣這樣的商圈,消費能力還是比較強的。經常會看到戴著口罩的明星來這里用餐。”記者從店方了解,T11工作日以白領用餐居多,周末則會更多吸引附近的居民。
場景3
近郊居住區(qū)——棗園盒馬鮮生、亦莊七鮮
消費群呈潮汐式分布
波士頓龍蝦:99元/只起
黃蜆子:19.8元/斤
加工費:7.5元/斤至50元/斤
(七鮮6月23日價)
波士頓龍蝦:74.9元/只起
黃蜆子:29.9元/起
加工費:15元/斤至25元/斤(盒馬6月22日價)
盒馬鮮生的背后是阿里巴巴。上周六下午五點半,位于棗園的盒馬鮮生里人頭攢動。在海鮮區(qū)的入口處,買烹飪好的小龍蝦的顧客已經排起了隊。家住黃村的陳先生告訴記者,最近一周一直有小龍蝦100元3斤的活動,剛好趕上周末,就過來買點當夜宵。陳先生自認不屬于高消費人群,“我沒有在這里吃過現加工的海鮮,買海鮮,也都是自己回去煮”。
時至飯點,就餐區(qū)約100個座位上客率八成,海鮮現場加工柜臺的電子屏上顯示預計現做等待時間為145分鐘,但仍不時有顧客拎著剛挑好的海鮮前來結賬加工。“其實沒有那么久,但也得1個小時左右,已經忙不過來了。”柜臺員工介紹,周末飯點就這樣,工作日的出餐時間在30分鐘左右。就餐區(qū)除了現做海鮮外,還引入了一些其他品牌,如牛排、日料、煲仔飯、四川小吃、陜西面食等,也吸引了不少顧客就餐。
七鮮的背后是京東,上周日中午,記者在亦莊七鮮看到,餐飲區(qū)滿座。就像棗園的盒馬鮮生一樣,同在近郊的這家七鮮,客流呈現明顯的潮汐式分布。“平時,我把這里當成超市。周末,當成飯店。”居住在亦莊的科科告訴記者,平時七鮮的餐飲區(qū)不會太忙,周末則幾乎是全天忙碌。他覺得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是時間,二是價格。“平時沒空啊,周末才有時間。再說,咱也不可能經常吃海鮮,周末打打牙祭就好了。”科科說,在海鮮大量上市的盛夏,甚至會出現海鮮價格與加工費倒掛的情況,“花蛤最便宜的時候,我記得大概也就三五塊錢一斤,我何必花十幾二十塊錢加工費呢,不如自己回去炒炒。”
記者發(fā)現,與傳統(tǒng)飯店相比,“超市+餐飲”也不全是高大上,比如酒水,因為按超市價格銷售,就是實打實的給消費者實惠。這幾家生鮮超市的科羅娜330毫升裝啤酒在7元左右,摩登裝可口可樂則不到3元。
專家點評
“+餐飲”是趨勢 但存活者不會太多
“超市、便利店、書店、家居都可以+餐飲,跨業(yè)態(tài)的組合可以帶來多贏的結果,但是以餐飲為主業(yè)態(tài)、用餐飲去加別的就比較難。”中國百貨商業(yè)協會秘書長楊青松在接受北京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餐飲”的確是一種趨勢。楊青松說:“有些老牌超市的餐飲區(qū)是為打工人群服務的,而盒馬這類店則讓人有種高大上的感覺,客單價也有明顯的區(qū)別,但是本質上是一樣的。”
對于國內諸多互聯網、零售業(yè)甚至商業(yè)地產巨頭進軍“零售+餐飲”領域,楊青松認為,這種業(yè)態(tài)只是對現有零售業(yè)態(tài)的一種補充,絕不會“爛大街”:“在食品超市附加提供餐飲服務成本是比較高的,所以一定是在客流密集的地方做高毛利的品類,對顧客的消費能力要求也比較高,這樣才能覆蓋廚師、服務人員的成本,而不是像便利店、社區(qū)超市一樣基本哪里都能開,所以這種店的數量一定是有限的。”
楊青松介紹,正因為選址需要滿足高客流、高客單、高消費能力的條件,零售+餐飲的業(yè)態(tài)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運維成本太高,包括租金、人工、水電,都比傳統(tǒng)零售業(yè)要高很多,一旦選址不慎,就很難存活:“一個方法是把線上線下的客流結合起來,把線上銷售額做起來,彌補線下的成本;第二個方法就是引入其他特色餐飲品牌來分擔自己的租金壓力。”
對于零售+餐飲業(yè)態(tài)的現狀,楊青松認為算不上好,因為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品牌都是在燒錢賺吆喝,并沒有實現贏利:“未來市場上也不可能有很多企業(yè)都在這個領域成功,只會有兩三家最終勝出。”
轉自:北京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