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已突破9000列,運送貨物近80萬標箱,國內開行城市48個,到達歐洲14個國家42個城市,運輸網絡覆蓋亞歐大陸主要區(qū)域。
中歐班列什么樣?給百姓生活帶來了什么變化?在7月9日的國新辦中外媒體記者見面會上,5位與中歐班列密切相關的鐵路一線員工,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中歐班列是金名片、新紐帶、惠民車
在中國鐵路集裝箱公司成都分公司重慶營業(yè)部工程師張偉眼中,中歐班列創(chuàng)造財富,帶來實惠,是“一帶一路”的金名片。“如果說高鐵是國家的名片,它改變了人們的旅行生活,那么同樣作為‘一帶一路’名片的中歐班列,改變的是物流的方式。”張偉說。
從2011年重慶地區(qū)試驗開行中歐班列,到目前覆蓋俄羅斯、波蘭、德國的常態(tài)化開行,張偉作為一名長期從事鐵路集裝箱運輸服務的一線工作人員,深切感受到中歐班列的開行為企業(yè)貨主帶來的便利。“現(xiàn)在重慶地區(qū)的國際集裝箱發(fā)送量占了總發(fā)送量的80%,重慶地區(qū)的中歐班列2011年單項開行17列到2017年雙向開行629列,今年我們預計雙向開行能達到1500列??梢哉f,這些都是我國改革開放特別是擴大開放的成果。”
在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公司阿拉山口站貨運車間副主任郭三眼中,中歐班列則是聯(lián)通各國的新紐帶。
“中歐班列架起了中國與歐洲、世界聯(lián)系的橋梁,古有絲綢之路,今有新亞歐大陸橋,在這條‘新絲路’上,中歐班列往復馳騁,道路暢通了,中國和世界各國聯(lián)系更緊密了。”郭三說,得益于中歐班列,阿拉山口從戈壁風口變成了黃金通道,現(xiàn)在口岸通關時間由12小時壓縮至6小時以內,運輸時間由原來的25天縮短至13—14天,中歐班列開行越來越順暢。
在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公司江岸車輛段檢車員李超杰眼中,中歐班列則是惠民車。
“中歐班列帶給我們最大的變化體現(xiàn)在餐桌上。自從中歐班列開行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外優(yōu)質食品被運回國內,像法國的奶酪、德國的啤酒、白俄羅斯的牛奶、俄羅斯的食用油等,都可以在超市買到,而且物美價廉,一箱6瓶裝的正宗法國紅酒,僅需不到200元。”李超杰說,也有很多中國食品被運到國外,“就在前不久,湖北10萬只小龍蝦通過中歐班列運送到俄羅斯,讓各國的球迷在觀看世界杯的同時,享受啤酒加小龍蝦的美味。這些都是老百姓能夠切切實實感受得到的變化。”
既具備客運列車的平穩(wěn),又具備貨運列車的重載技術
中歐班列的運輸距離長達上萬公里,這么長的旅途,如何才能保證運輸安全與效率?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火車司機至關重要。“中歐班列就是一場接力賽跑,需要沿線各個國家通力協(xié)作才能完成這個長跑,我的任務就是跑好中歐班列第一棒。”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重慶機務段火車司機江彤,自中歐班列開行以來,已安全值乘300多趟。
江彤說,中歐班列和普通貨物列車最大的區(qū)別是速度不同。普通貨物列車最高時速為80公里,中歐班列最高時速為120公里,相當于普通客車的時速,但中歐班列運行線路更長載重更大。
“我們既要具備客運列車操縱的平穩(wěn),還要具備貨運列車操縱的重載技術,這樣才能做到起速快、操縱穩(wěn)、停車準,實現(xiàn)零事故、零故障、零晚點的目標。”江彤說,從當年一周最多開行1列到現(xiàn)在一周開行近10列,如今,中歐班列開行量增多了,中歐班列班組人員配置也從最初的20名增加到了現(xiàn)在的50多名。
條件不斷改善,調車、換裝作業(yè)效率大幅提升
中歐班列上的貨物并非運往同一個目的地,將一列裝有不同去向貨物的列車進行分解,然后根據目的地再重組成一列新的車列,就要依靠編組調車作業(yè)。
“調車作業(yè)作為中歐班列的頭道工序,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確保每趟中歐班列在解體編組后,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安全送到指定位置,從而為中歐班列安全、正點到達目的地開好頭、起好步。”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公司金華車務段義烏西站調車長胡俊說,中歐班列剛開行時,曾因站場能力不足,股道少,導致調車作業(yè)效率低下?,F(xiàn)在對線路、站場設備設施進行了改造,調車作業(yè)能力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滿足了中歐班列安全、快捷、高效的運輸需求。
軌道標準不同、車輛標準不同,口岸車輛換裝效率也影響著中歐班列的效率。郭三介紹,隨著作業(yè)條件的改善,中歐班列換裝作業(yè)量也大幅提升,較中歐班列開行之初,阿拉山口站的工作量翻了六七倍,但作業(yè)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原來換裝一列中歐班列要兩個小時,現(xiàn)在只需一半時間就能完成換裝工作??吹揭涣辛袧M載歐亞各國貨物的中歐班列經過我和同事的編組換裝,駛往國內各地,給老百姓帶來了便利實惠,我感到很榮幸、很自豪。”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