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商品結構轉型升級 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躍升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13





  近日,海關總署黨委委員、副署長鄒志武在中國新聞社召開的以“新時代·改革開放”為主題的國是論壇2018年會上表示,我國對外貿易的成長與發(fā)展正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最好縮影。40年來,我國外貿規(guī)模逐級躍升,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穩(wěn)步邁進;我國外貿商品結構轉型升級由中國制造逐步向中國創(chuàng)造躍升。
 
  外貿規(guī)模逐級躍升
 
  鄒志武表示,我國海關的工作正處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應該說是見證和親歷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的奇跡式的增長。
 
  鄒志武介紹,40年來,我國外貿規(guī)模逐級躍升,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穩(wěn)步邁進。1999年,我國的外貿首次躋身全球貿易的前10位,2001年我們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對外開放應該說是進入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歷史階段。2004年,我國外貿總值首次邁上萬億美元的臺階,至2007年再翻一番,超過了兩萬億美元。從一個萬億到兩個萬億,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我國就實現了這樣一個跨越,而美國和德國歷時八年才實現同樣的跨越。2009年我國的出口超過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2013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40年間,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增長了198倍,占全球進出口的比重,從開始的微不足道僅占0.77%提升到現在的11.48%。
 
  鄒志武進一步指出,40年來,我國外貿的影響逐步增強,為中國和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外貿是經濟增長的推進器,我國外貿40年平均增速為14.5%,明顯高于同期我國GDP年均增長11.9%,這個是以美元計的水平。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增長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工業(yè)生產的擴張。
 
  40年間,我國出口國際市場份額由1978年的0.8%,上升到2017年的12.8%,我國現在有1400個商品出口的份額是居世界第一的。外貿是擴大就業(yè)的穩(wěn)定器,目前我國外貿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yè)的人數將近2億,外貿也是國際收支的平衡器,我們的貿易順差持續(xù)擴大,在增加外匯儲備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鄒志武介紹,2005年外貿順差超過1000億美元,2015年順差達到了創(chuàng)記錄的5939億美元,同期我國的外匯儲備也由不足一萬億美元大幅攀升至三萬億美元以上。那么對全球經濟增長而言,中國的外貿已經成為引領帶動世界貿易增長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不論是發(fā)達的經濟體,還是新型經濟體對于中國貿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目前我們已成為13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成為世界貿易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外貿商品結構轉型升級
 
  鄒志武表示,40年來,我國外貿商品結構轉型升級由中國制造逐步向中國創(chuàng)造躍升。改革開放的前30年中國的出口從無到有,從有到豐,中國制造行銷世界,近10年我國外貿從高速發(fā)展階段逐步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邁進,中國創(chuàng)造的身影日漸顯現,出口逐步擺脫資源和勞動力的依賴,出口主導產業(yè)逐漸從輕工紡織等傳統(tǒng)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向裝備制造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yè)升級。我國的高鐵、航空航天、通訊設備等高附加值產品持續(xù)以突出的表現,穩(wěn)健的步伐擴大海外的市場。
 
  鄒志武表示,1986年我國的第一大類出口產品是紡織品和服裝,1995年機電產品出口首次取代紡織和服裝,成為第一大類出口商品,這標志著我國出口商品由勞動密集型為主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為主轉變。2003年機電產品出口首次占我國出口總值的半壁江山,2011年機電產品出口突破萬億美元大關,2017年機電產品出口增長至1.32萬億美元,占我國出口總額的將近60%,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
 
  40年來,我國外貿主體百花齊放,由最初的國有企業(yè)一家獨大,到外商投資企業(yè)快速發(fā)展,再到民營企業(yè)后來居上。在1992年之前,我國外貿經營的主體僅有國有企業(yè)和外商投資企業(yè),1993年民營企業(yè)開始登上歷史舞臺,1998年外商投資企業(yè)超越國有企業(yè)成為我國外貿進出口最大的經營體。
 
  2008年以來民營企業(yè)表現日益突出,2008年到2017年,我國民營企業(yè)進出口總值由5360億美元增長到15815億美元,年均增長12.8%,這個增長的幅度比同期我國外貿進出口整體的年均增長高了7.4個百分點,占全國進出口的比重由20.9%,大幅提升到38.5%。(記者 曹雅麗)
 
  轉自:中國工業(yè)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