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普希金誕辰220周年,由柴可夫斯基根據(jù)普希金同名小說改編的俄語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將于11日起在滬上演,為上海大劇院2019/2020演出季拉開序幕。昨(8日)天,該劇導演亞歷山大·泰特爾,音樂總監(jiān)、指揮菲利克斯·克洛波夫與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歌劇院首席指揮張國勇做客上海大劇院,以“從普希金到柴可夫斯基——從文字到音樂的轉換”為題展開對談。
普希金1830年完成的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被批評家別林斯基稱為“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最富于人民性的作品”,作品成功塑造了貴族青年奧涅金這一俄羅斯文學中的“多余人”形象。
柴可夫斯基將其改編成歌劇時,不僅遵循原著人物性格,也十分注意挖掘普希金文字里蘊藏的深厚詩意,尤其凸顯那些在他看來“能進入人靈魂深處的東西”。
自1879年由柴可夫斯基執(zhí)棒首演以來,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在世界各地不斷上演。此次來滬演出的是俄羅斯國立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聶米羅維奇-丹欽科音樂劇院,在其“主場”,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就演出了千余場,而該劇對于這座劇院還有更重大的意義: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創(chuàng)立一個培養(yǎng)年輕演員的學校,1922年該校演員演出的首部作品就是《葉甫蓋尼·奧涅金》,可以說這部歌劇促成了這座劇院的誕生。
在19世紀俄羅斯經(jīng)典歌劇名錄中,根據(jù)普希金著作改編的作品幾乎占據(jù)半壁江山。亞歷山大·泰特爾介紹說,這些作品中一類是根據(jù)神奇故事或歷史題材改編的“大”歌劇,另一類則是著重探索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室內”劇,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堪稱后者中的典范,因為劇中音樂不局限于為唱詞配樂,更試圖以自身交響性,來挖掘和闡釋劇本中意猶未盡的潛臺詞。正如柴可夫斯基常引用的那句海涅名言“言語停止的地方,就是音樂的開始”,作曲結束后,柴可夫斯基還為作品發(fā)明了一個體裁的專稱“抒情場景集”。
菲利克斯·克洛波夫表示,今天不少劇場上演的《葉甫蓋尼·奧涅金》音樂經(jīng)過了改良,而根據(jù)柴可夫斯基最早的總譜,該劇音樂會更加綿長和平靜。此次來滬演出的版本,將原汁原味呈現(xiàn)柴可夫斯基最初的想法:整出歌劇具有流動的美感,不依靠刻意放大的音響來完成轉場。與音樂上的相對安靜、溫柔和簡練呼應,該版《葉甫蓋尼·奧涅金》舞臺布局簡約,且劇情中有不少留白。“整部作品頗具象征性,缺乏瑣碎的生活場景,有些演員甚至沒有臺詞,這樣做是為了引導觀眾把更多注意力集中于主人公內心,想其所想、憂其所憂,在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亞歷山大·泰特爾說。
“眼下有些歌劇,把大量資金放在燈光舞美和布景上,試圖以華麗的外在引起觀眾興奮。”在張國勇看來,歌劇不應該只用來吸引人們眼球,勾起大家拍照和發(fā)“朋友圈”的欲望,優(yōu)秀的作品能夠引發(fā)聽眾省思,展開心靈的交響。(記者姜方)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