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藝術電影“飛入尋常百姓家”,需要長時期、更艱苦的努力。珍視公眾對藝術電影的熱情,培育出成熟的、高品位的觀眾群,相關方面需要做的事還有太多太多。
本周對于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來說,關注度可謂是“火力全開”。4月15日,第八屆北影節(jié)在雁棲湖畔開幕,同一天,曾被內地媒體爭相報道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頒獎典禮,相對卻顯得有些落寞,關注量大幅縮水;與之相似的是,國際藝術電影盛典戛納電影節(jié)公布了入圍名單,今年雖在各個單元均有華語片入圍,國內輿論的反應卻如投石入水,波瀾不驚。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作為一個尚在成長中的電影節(jié),其所獲得的密集關注,表達出公眾對藝術的一種向往和期待。
全國各地都有專程前往北京看電影的鐵桿影迷。上座率和票房持續(xù)上升,彰顯出觀眾對藝術電影的巨大需求,也反映出中國電影消費多樣化的趨勢。
“純粹的商業(yè)片已滿足不了北京觀眾了。”一位在北影節(jié)從事了五年展映工作的策展者這樣說道。而票房也佐證了他的觀點:4月1日中午12點北京展映正式開票,12分鐘票房900萬元的成績再創(chuàng)紀錄,其中最受歡迎的藝術影片《布達佩斯大飯店》5個場次在10秒內被搶購一空。
那么,藝術電影的“春天”真的到來了嗎?從搶票盛況到朋友圈大量轉票、贈票的現象來看,答案也許并不樂觀。
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最受關注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就是展映,多年來,一大批策展人和高校影視專業(yè)的學生構成了這一環(huán)節(jié)最重要的參與者,也正是在他們的共同作用下,使北影節(jié)的展映滿載影迷的期待。然而,真正看懂藝術電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藝術電影的共同特征是晦澀深奧,而領略這些藝術作品,需要我們學習或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宗教法律、藝術表達手法,等等。展映這些影片的意義也恰恰是向觀眾展示電影的魅力、藝術的美感,啟發(fā)人們去了解更多文化及內涵,而非簡單的消費娛樂。
近兩年,筆者也曾第一時間搶到大量“高大上”的電影票,但又常常“畏懼”影片的“高冷”而四處贈票。
其實,片方與其不斷宣傳藝術電影的“高大上”,而將原本不屬于其目標觀眾的“文藝青年”吸引進電影院,讓糟糕的觀影體驗影響到他們對藝術電影的認識,反不如想辦法啟發(fā)觀者去充實自我,精選適合自己的影片,才更容易讓藝術電影“飛入尋常百姓家”。當然,后一種選擇更需要長時期、更艱苦的努力。珍視公眾對藝術電影的熱情,培育出成熟的、高品位的觀眾群,相關方面需要做的事還有太多太多。(子楊)
原標題:藝術電影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
轉自:工人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