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李少君的忽悠技能
我至今查不出李少君的真實年齡。歷史中的李少君,一無身份證,二無介紹信,三無固定住所,屬于典型的“三無人員”,只知道他的職業(yè)叫方士,掌握著使人長生不老的特殊技能,實際上就是一個四處游走招搖撞騙的盲流。為了打消心中的疑慮,漢武帝亮出一件很古老的青銅器,問李少君是否認識此物,李少君仔細瞅了瞅,說:“齊桓公十年時,這件銅器曾在柏寢臺放過。”漢武帝于是趴在青銅器上仔仔細細核對上面的銘文,當他看見齊桓公的名字時,一時間蒙圈了,因為李少君不可能提前看到齊桓公的銘文。在場所有人,也都露出了驚訝的表情。司馬遷后來在《史記》里寫下這一幕時用了四個字:“一宮盡駭”。他們于是對李少君的方術(shù)深信不疑,認為李少君是神、是仙,他的年紀,往少了說也有幾百歲了。
李少君曾經(jīng)在武安侯田蚡的府上宴飲,酒喝大了,就指著在場一撥九十歲以上的老人說:“你們這幫小朋友,當年我跟你們的祖上一起撒尿和泥玩呢?!崩钌倬f出他們當年一起玩耍和騎射的地點,那些老壽星們迅速搜索自己的童年記憶,想起自己的長輩們都說到過那個地方,于是徹底服了,畢恭畢敬地,把李少君當作自己的老前輩。
每個朝代都有能忽悠的人,專門忽悠皇帝,也早就成了一門專業(yè),李少君是這方面的杰出人才。那一天,面對著那件青銅器,李少君從容不迫,瀟灑而鎮(zhèn)定地對漢武帝循循善誘:“有此奇物可以化作黃金,用這樣的黃金做成飲食器具,可以延年益壽,這樣,就可以見到蓬萊仙人,與蓬萊仙人進行封禪大典就可以長生不死,飛升成仙?!?/p>
李少君聲稱,自己曾經(jīng)登上過東海中的蓬萊仙山,在那里,一個名叫安期生的千歲老人給了他一顆像西瓜那么大的巨棗,吃了它,他才長生不老。
堅不可摧的漢武帝,就這樣被那個名叫李少君的騙子忽悠得五迷三道,把尋找神仙、求得長生不老之術(shù)當作自己最緊迫的任務,而且這項工作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橫掃匈奴的漢武大帝,在這個領域,注定要一敗涂地。
貳呼之欲出博山爐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在鬼神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奇幻的世界,叫仙境。美術(shù)史家巫鴻先生說:“仙境既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虛幻的神話故事,而是一個他們曾親眼見過并能繪聲繪色地加以描述的實實在在的地方?!蹦莻€世界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而就在人間,只不過與我們生活的俗世有一段距離而已。
那是一段物理上的距離,因為它們通常都比較偏遠,不是在高山上,就是在島上——其實島也是山,是海上的山。同時,那也是一段精神上的距離,仙界里的居民是不死的,他們已經(jīng)跨過了死亡的關(guān)口,可以永遠活下去,所謂“老而不死曰仙”,他們也不需要像神那樣去履行各自的職責,因此,他們的生活,真正稱得上快樂無極限。也因此,無論秦皇,還是漢武,都在絞盡腦汁地打探仙境的地址。
在那個朝代,中國人把世界想象成這樣一幅景象:昆侖的方位,是太陽落山的方向,那是世界的西方;而在太陽升起的東方,則是蓬萊、方丈與瀛洲三座仙島,島上也有神山,上面長有仙草,可使人長生不老。正是那上面的仙草,吸引秦始皇和漢武帝一次次自黃土高原出發(fā),千里迢迢地奔向東方海岸線。
在漢武帝面前,李少君不僅透露了仙境的地址,而且描繪了他“親眼看見”的真實景象:在那三座神山上,禽獸棲息,顏色皆白,宮闕此起彼伏,一律用黃金和白銀打造,遠遠看去,那仙山宛若彩云,走到近前,才發(fā)現(xiàn)它們原來竟在水下。
有人堅信,語言創(chuàng)造世界,至少在漢代,美輪美奐的神仙世界,就來自李少君這伙人的三寸不爛之舌。因為那個世界,只有在語言中才能呈現(xiàn),在現(xiàn)實中卻難于兌現(xiàn)——漢武帝跟著那些方士們跑,踏破鐵鞋也沒有見到仙境的模樣。
既然仙山鞭長莫及,那么生產(chǎn)一些人造仙山,用來安撫他們內(nèi)心的焦慮,也未嘗不可。巫鴻說:“如果終于對此無能為力的話,至少也要在人間造出模擬的仙境。”漢朝人于是行動起來,通過日常生活器物,構(gòu)建出自己想象的仙山形象。
那器物的名字,叫“博山爐”。
叁群獸妖嬈的仙山
首先,博山爐是香爐——一種用來焚香的器皿,一般為青銅鑄造。中國人焚香的習俗早就有了。香爐內(nèi)焚用的香料,最早是茅香(時稱薰草或蕙草),雖然香氣馥郁,但有點煙熏火燎,不似焚香,倒有點像燒烤。
西漢中葉,龍腦、蘇合等樹脂類香料(比如沉香)自遠方傳來,人們將這些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餅,放在香爐里,下置炭火,慢慢地炙烤這些樹脂類的香料,便有濃厚的香味自香爐里漫溢出來,絲絲縷縷,帶著某種迷人的意境,幽香沁脾。這些樹脂類香料,就這樣取代了茅香,成了那個時代的主流。
香爐的器型,于是因之而變,“為了下容炭火,博山爐與豆式熏爐相比爐腹要深”,“同時將爐蓋增高,在蓋上面鏤出稀疏的小孔,透過小孔的氣流挾帶熏爐上層的香煙飄散,而爐腹下部的炭火由于通風不暢,所以只保持著緩慢的陰燃狀態(tài),正適合樹脂類香料發(fā)煙的需要”。
其次,像古代許多實物器具一樣,博山爐本身就是一件藝術(shù)品。前面說過,戰(zhàn)國時代,青銅制品就已不只是祭祀儀式上的莊重道具,而是逐漸與日常生活相適應,變得婀娜和靈動,出現(xiàn)了包括銅鏡、銅燈、帶鉤在內(nèi)的一系列生活用品,使人們在天的秩序之外,尋找到了屬于人間的生活秩序。到了兩漢,青銅器繼續(xù)向日常生活器皿發(fā)展,博山爐,就是漢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
具體地說,博山爐就是一尊關(guān)于山的雕塑——所謂“博山”,就是一座仙氣繚繞、群獸妖嬈的海上仙山。它的山峰,像花瓣一樣層層包裹,緊緊簇擁,在山的皺褶里,有飛禽狂舞、動物兇猛,與方士們描述的別無二致。(作者系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
轉(zhuǎn)自:華西都市報
【版權(quán)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quán)作品,轉(zhuǎn)載時須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的權(quán)力。凡轉(zhuǎn)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