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1997年第一家中文原創(chuàng)作品網站“榕樹下”上線作為起點,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至今,剛好20年。從新奇到平常,從邊緣化到商業(yè)化,不管主觀意愿如何,網絡文學都已成為當代文學發(fā)展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也注定將被寫入當代文學史。
縱觀這20年,網絡文學的發(fā)展,與中國社會文化消費需求的噴薄以及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幾乎同頻。這并非偶然,歷史上類似網絡文學的商業(yè)化寫作的興起大多伴隨著市民階層的擴大與文化消費的“喚起”,而新世紀以來網絡科技的發(fā)展,則輕而易舉地推倒了橫亙在寫作者之間、寫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無形之墻,指數級擴大了供需兩端的需求與空間。
有學者在對高校流行文化進行的一項調查中發(fā)現,讀網文和追星等一并構成高校流行文化的重要景觀。其實不止在校生,農民、白領、打工族等早已都是網絡文學的擁躉,而且網絡文學受眾的低齡化趨勢明顯。掌閱文學去年發(fā)布的一項數據顯示,21歲以下的受眾占39%,22~29歲的受眾占38%,絕大部分受眾集中在90后與00后。
雖然年齡不同、身份有別、氣質各異,但在類型與體量同樣龐雜的網絡文學中,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款”。玄幻也好,穿越也罷,抑或盜墓和耽美,網絡文學提供了兼具“沉浸感”“驚喜感”等的閱讀體驗。這種精神潤滑劑的獨特效用及其所對應滿足的社會文化及心理需求,正是網絡文學排浪式涌起的背后主因之一。
就這樣,有意或無意間,自在萌生的網絡文學承擔起了部分文化及娛樂的功能。之后,付費訂閱的商業(yè)模式橫空出世,網絡文學一時勢不可當。商業(yè)模式的創(chuàng)新在當時確實讓相關網站和寫作者得以生存下來,收獲了生存的資本和根基,但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重構了讀者與寫作者之間的關系,也讓眼下大熱的“粉絲經濟”在當時得以沉淀并瘋狂累積。
但正所謂機也商業(yè)化,危也商業(yè)化。成功產業(yè)化后,更直接的受眾壓力、已成模式的行業(yè)特性,讓寫手的“簽約”乃至“封神”之路都更加“道阻且長”。而且隨著相關產業(yè)鏈的形成,被視為大“IP”富礦的網絡文學的價值也被重估。但對資本與市場的過度迎合,讓網絡文學面臨著概念被窄化、內容單一化且劣幣驅逐良幣等問題。
如果說在過去20年里,“污名化”是網絡文學的第一次發(fā)展危機,那么,眼下的資本制導則是不折不扣的第二次發(fā)展危機。人們所期待的網絡文學的內容多源性和群落同好性、視野的豐富性和想象的新鮮性、拓展性正在資本的規(guī)訓下坍縮。
是時候釋放網絡文學發(fā)展新的可能性了。當然,這需要立起評價體系的“尺子”、砌起知識產權保護的“墻壁”,搭起滌蕩空氣的凈網“空調”,但最為根本的,還是要夯實自身的文化基因。正所謂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