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食品消費及產品創(chuàng)新趨勢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對外發(fā)布。該《白皮書》是由京東與中糧營養(yǎng)健康研究院共同成立的“食品消費趨勢及供應鏈創(chuàng)新聯(lián)合研究中心”攜手中國食品工業(yè)協(xié)會戰(zhàn)略工作委員會共同完成的?!栋灼坊趯〇|大數據平臺、食品工業(yè)協(xié)會專家團隊以及中糧營養(yǎng)健康研究院消費者中心相關調研數據的分析,從食品市場發(fā)展和消費者的需求洞察出發(fā),關注食品行業(yè)新產品創(chuàng)新,深度剖析發(fā)展趨勢。其中,關注了近年來發(fā)展迅猛的嬰幼兒食品市場。
多元創(chuàng)新 驅動嬰幼兒食品發(fā)展
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新因素被引入到母嬰食品的產品研發(fā)中,不再局限于營養(yǎng)與功能,更加多元化的嬰幼兒食品市場正在迎來更多的創(chuàng)新活力。隨著越來越豐富的育嬰理念融入,嬰幼兒食品行業(yè)迎來了又一次創(chuàng)新變革。
有機,早已不再是嬰幼兒食品里的鮮概念。2013—2018年,嬰幼兒奶粉和嬰幼兒輔食品類中有機產品的比例逐年攀升,2017—2018年比2013—2014年同期增長了122%。據英敏特調研中顯示,在我國大部分媽媽均給孩子購買過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在嬰幼兒輔食領域中,有機升級尤為明顯。
隨著越來越深入的育嬰教育,在8個月左右的寶寶抓握期,需要關注和提高。此時,寶寶用手抓食或捏食的手指食物就應運而生。手指食物是指可以被寶寶用手拿起來吃的食物。手指食物可以是條狀,也可以是片狀、塊狀、顆粒狀;可以是蔬菜,也可以是水果、面食、肉類等。因此,食品廠家也開始將嬰幼兒食品設計成此類形狀,方便嬰幼兒抓握。
同時,食品廠家借力知識產權(IP,Intellectual Property),推廣相應嬰幼兒食品產品。在嬰幼兒食品外包裝上加入可愛的卡通人物,同時,存在各類視頻網站上,幼兒IP的動畫作品播放量均達到百萬甚至千萬。相關IP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用卡通人物的效應推動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已成為趨勢。
結構變化 購買嬰幼兒食品男性占比過半
《白皮書》指出,在現(xiàn)代社會雙職工家庭中,傳統(tǒng)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受到挑戰(zhàn)。國內整個母嬰市場需求關系正在被重構,越來越多的奶爸承擔起照顧寶寶的責任。
根據艾瑞咨詢發(fā)布的《2015年中國線上母嬰市場發(fā)展白皮書》提到,2015年,中國母嬰產品網購用戶中,女性占比50.5%,男性占比49.5%。艾瑞網的另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母嬰產品消費決策結構正在發(fā)生改變,51.9%的家庭中爸爸是母嬰產品消費的主要決策人。
據京東電商平臺數據,2017—2018年,在京東電商購買嬰幼兒配方乳粉的消費者中,男性占50.85%,超過一半。而其他嬰幼兒食品品類,如米粉、果泥、零食、面條和粥等食品,男性購買比例也已占到三分之一左右。
消費升級 注重嬰幼兒食品營養(yǎng)
《白皮書》指出,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國內市場,國內企業(yè)對唾液酸、低聚糖、人乳脂肪結構、母乳數據庫等營養(yǎng)前沿研究的關注,要明顯高于國外品牌。
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國內母嬰食品市場正在迎來一波新的發(fā)展機遇。據《白皮書》指出,預計2017—2020年,我國0—3歲嬰幼兒的數量將達到每年5%左右的速度,嬰幼兒增速明顯。嬰幼兒配方奶粉是嬰幼兒食品市場第一大品類。2015年,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規(guī)模已達到1220.8億元,同比增長16.2%,預計2018年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2040.7億元。輔食作為嬰幼兒主食的補充性食品,市場增速同樣可觀。2015年,國內干性輔食市場規(guī)模已達114億元,預計2020年,干性輔食市場規(guī)模近240億元。由此可見,我國對于嬰幼兒食品這個特殊品類,以及嬰幼兒這個特殊的消費人群,消費需求持續(xù)升溫。
目前,由于我國居民可支配的收入不斷提高,消費者投入了更多的關注給自己的孩子,尤其是針對嬰幼兒,消費者愿意投入更多費用。據《白皮書》中指出,在京東平臺端,嬰幼兒奶粉以及果泥果沙這兩大品類中購買相對高價格產品的人數逐年增多,購買相對低價格產品人數逐年減少。
如今,越來越多不同種類的添加了益生菌的嬰幼兒食品出現(xiàn)在生活中,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營養(yǎng)成分。據《白皮書》顯示,59.3%的中國消費者希望購買添加益生菌的產品。2017—2018年,嬰幼兒食品中含有益生菌的產品較2015—2016年,同比增長250%。(記者 朱美喬)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