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沙“面膜”敷出沙漠綠洲


時間:2013-09-27





8月,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生態(tài)固沙試驗田里,綠草依依,一片生機盎然。而就在三個月前,這片試驗田還是一片荒蕪的沙礫。促成這一改變的是一種國內首創(chuàng)的新型生態(tài)固沙技術,該技術由中石化四川維尼綸廠與中國科學院、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共同研發(fā),其成功應用標志著我國在沙漠固沙技術領域有了新的突破。而這一技術的關鍵,則是一種特殊的生態(tài)固沙制劑。

在我國華北地區(qū)近年來頻發(fā)的揚塵、沙塵暴等自然災害中,沙漠的侵蝕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并日益侵害著黃河流域。為構筑北方生態(tài)屏障,2012年9月,國務院決定實施為期十年的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guī)劃,總投資877.92億元,治理沙漠面積約為3715平方千米。

庫布其沙漠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西、北、東三面均以黃河為界。庫布其為蒙古語,意為弓上的弦,附近700里黃河宛如弓背,迤邐東去的茫茫大漠宛如一束弓弦,兩者組成一個巨大的金弓形,因此得名。它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從快從優(yōu)治理好庫布其沙漠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因毗鄰黃河,庫布其沙漠大部分沙面下1米左右的沙礫內就富含水份,傳統的干旱因素在此地對種植植被并無致命影響。相較之下,風蝕和沙割沙打等沙害成為馴服庫布其的首要難題。在沙漠里,植物播種后,風蝕會吹走覆蓋種子的沙土,使種子裸露,進一步被風吹走或者暴曬干死。當植物發(fā)芽后,幼苗周圍的沙粒又會在風力的作用下不斷被吹起,會割傷打傷幼苗的莖葉,這也即是常說的“沙割”、“沙打”。

當地居民和治理沙漠的種植技術人員稱,傳統預防沙害的模式為制作“草方格”,就是利用廢棄的麥草、樹枝一束束呈方格狀鋪在沙上,再用鐵鍬軋進沙中,留麥草、樹枝的1/3或一半自然堅立在四邊,形成網格狀的防護帶阻擋風沙。但草方格的制作耗時耗力,成效也不十分理想,在種植牧草和蓖麻等沙漠經濟作物時,幼苗死亡率仍達30%~40%,有的作物甚至高達60%,需多次補種,效果欠佳。

在種植人員一籌莫展的時候,一項新的生態(tài)防沙固沙技術進入了技術人員的視野。2011年初,川維廠與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所合作成立課題組,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成功研制出這項綠色生態(tài)固沙新技術。在沙漠栽種治沙植被時,播種后向沙土表面噴灑一層生態(tài)固沙劑,噴灑的固沙劑會裹挾沙面沙礫凝固形成一個固化膜層,這個固化膜層能固定沙土和種子不被大風吹走,并鎖住沙土中的水份,相當于向沙漠表面敷上了一層保濕“面膜”。沙漠植物抵抗風沙侵蝕順利發(fā)芽成活之后,“面膜”又可逐步溶于雨水回歸自然,無毒無害。

今年4月,該技術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獨貴塔拉鎮(zhèn)的庫布其沙漠進行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應用,川維廠、中科院與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聯手進行沙漠實地試種,首批種植蓖麻和經濟牧草植物(楊柴和花棒)?,F場調查顯示,使用這種新型生態(tài)固沙劑后,楊柴、花棒的成活率普遍在90%以上,比傳統“草方格”固沙方式的存活率高約30%,防沙固沙成效顯著,并比后者節(jié)約成本25%~30%。

負責種植現場的獨貴塔拉鎮(zhèn)村支書聶海旺欣喜地說,今年種植的楊柴和花棒成活率大大提高,基本不用二次復種,真是省了很多功夫,照這樣下去我們單個村民一年所能種植綠化的面積將大幅提高。

此項生態(tài)固沙技術的成功研發(fā)和推廣應用屬國內首創(chuàng),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無法估量的。相信通過這種“沙漠面膜”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沙漠荒漠化的侵蝕將能得到有效治理,庫布其沙漠終將擺脫沙害,展現出其溫婉柔美的一面,最終卸下這根懸在母親河上的“吞噬之弦”。

來源: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