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各類污染物排放和不利氣象條件影響,灰霾污染日益嚴重。為切實解決廣大群眾的心肺之患,四川不斷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guī)和治理體系,在貫徹落實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迭出新招,以激勵和約束措施雙向推進市(州)治氣,以逐年改善的區(qū)域環(huán)境空氣質量回應群眾關切。
一是改革創(chuàng)新治理體系,健全環(huán)境空氣質量政府責任制
“十二五”以來,四川省每年制定各市(州)的空氣質量改善政府年度目標,并以PM10年均濃度為主要考核指標,切實將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作為政府“一把手”工程,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常抓不懈。
2013年3月,四川省環(huán)境保護廳啟動“四川盆地大氣污染防控及對策研究項目”,重點研究成都平原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大氣污染現狀和趨勢,相關科研報告提出了成都及周邊地區(qū)的生產布局、城鎮(zhèn)化布局、交通組織方式、能源消費方式等大氣污染中長期防治戰(zhàn)略。針對四川主要大氣污染源,四川省主要采取減排、壓煤、抑塵、治車、控秸五大措施開展大氣污染源管控。
讓大氣污染治理進一步有法可依,四川省2012年底出臺《四川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辦法》;今年3月23日又出臺《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辦法》,這是四川省在全國率先制定的治理灰霾的專門規(guī)章,對造成四川省灰霾污染的各類污染源及其治理措施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新《環(huán)保法》要求建立的污染聯防聯控、跨區(qū)域協(xié)作制度等也在這部規(guī)章中落地。
國家“大氣十條”2013年9月頒布后,四川省在貫徹落實中迭出新招。2013年10月起,四川省環(huán)境保護廳每月公布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對各城市尤其是空氣污染較重的城市產生了空前壓力,形成了治理污染和改善空氣質量的比拼態(tài)勢。攀枝花投資8000余萬元對攀鋼6號、新1號燒結機脫硫裝置升級改造后,外排二氧化硫濃度達標,脫硫效率穩(wěn)定在95%以上。成都設立了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014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5億元治氣;市區(qū)財政每年安排1500萬元專項資金實施煤改氣,補貼3萬余戶燃煤居民,目前二圈層區(qū)縣建制鎮(zhèn)和三圈層縣市重點鎮(zhèn)基本接通管道天然氣。綿陽關停了城區(qū)的綿陽燃氣集團熱電廠,每年減排上千噸空氣污染物。
2015年起,四川省對各市州實施環(huán)境空氣質量考核激勵制度。省級財政設立了省級環(huán)境空氣質量激勵專項資金,年初各發(fā)放500萬元治霾激勵資金,未完成PM10濃度季度控制目標的市(州),每3個月扣收1次激勵金;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兩項指標同比改善的,視改善情況獎勵改善資金。1-9月,眉山、廣安、資陽、達州、遂寧未完成PM10濃度降低進度目標,被扣收大氣治理激勵金共計975萬元;成都、自貢、攀枝花等16個市州獲空氣改善資金。
全省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不斷健全。繼成都、德陽、綿陽、眉山、資陽等5市建立成都平原城市群秸稈禁燒聯防聯控機制后,川南、川東北城市群秸稈禁燒聯防聯控機制也已發(fā)揮作用。去年底,四川省建立了成都市及周邊、川東北、川南地區(qū)區(qū)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三大片區(qū)分別制定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工作規(guī)則,共同研究決定片區(qū)內大氣污染防治重大事項,統(tǒng)籌協(xié)調開展監(jiān)督管理。
二是考核約談傳遞壓力,市(州)堅持不懈治理空氣更清新
在城市空氣排名、目標考核、資金扣收、行政約談等多種壓力傳遞機制下,四川省各市(州)紛紛強化部門聯動,多管齊下堅持治氣。2014-2015年,大多數市(州)PM10濃度逐年下降,空氣質量不斷改善。
2014年,四川省大多數市(州)的PM10年均濃度同比2013年下降,只有達州、廣安、內江和南充不降反升。今年以來,南充和內江的治理成效一點一滴顯現。
去年各月,南充PM10濃度降低情況全省排名多在倒數3位以內。南充市委、市政府持續(xù)狠抓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成立了市“藍天行動督查辦公室”,對主城區(qū)和5縣1市逗硬實施大氣污染治理考核獎懲。該市環(huán)保部門發(fā)揮牽頭作用,敢于較真碰硬,其他部門的聯動作用逐漸發(fā)揮。
由于空氣改善具有滯后效應,南充多措并舉管控揚塵后,PM10濃度并沒有很快下降,但正效應在持續(xù)累積中。今年1-4月、1-5月、1-6月和1-7月,南充都在PM10不降反升的名單中,但升幅不斷降低、排名逐漸提高,1-7月升幅降到1.3%,排名提高到倒數第8位,1-8月終于實現同比下降。1-11月,南充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10.8%,堅持不懈終見成效。
類似南充,1-7月雅安都在PM10不降反升名單中。通過強力治理“補欠賬”,終于在8月實現了PM10平均濃度同比下降0.2%。
2014年上了“黑名單”,內江市決心摘“黑帽”,今年把大氣污染防治與安全生產、城市管理共同作為市政府每季度研究的重要議題,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隊督查暗訪工地揚塵治理,多次召開揚塵治理協(xié)調會,并對落實不力的主要責任部門和企業(yè)實施集體約談。市政府今年與市級環(huán)保、發(fā)改、公安、住建等相關部門簽訂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明確了各部門責任,改變了大氣污染治理環(huán)保部門單打獨斗的局面。今年以來,內江PM10平均濃度持續(xù)降低,按月完成目標進度。
給各地治氣敲警鐘,四川省多次啟動環(huán)保約談機制,今年就約談了多名地方政府負責人?!氨患s談的市壓力很大,治理動作也大,成效普遍明顯。”四川省環(huán)境保護廳廳長姜曉亭12月8日介紹,約談后當地都采取了有力的整改措施,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下降明顯。今年9月中旬,達州、廣安因PM10濃度長期不降反升,兩市市長被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約談后,兩市大氣治理力度加大,采取了強力管控施工和道路揚塵等有效措施,兩市11月的PM10平均濃度比9月都明顯下降。
經不懈努力,各市(州)空氣質量普遍呈現好轉態(tài)勢。以成都為例,2014年成都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2013年增加91天。
從全省情況看,1-11月全省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9.2%,沒有出現重污染天氣(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包括成都的大部分地區(qū)是空氣優(yōu)良天,2014年同期,四川省城市空氣就比往年好,今年11月又比去年更好;今年9月和11月,都是近年同期空氣最好的。除了今年初冬的污染氣象擴散條件較好外,各城市污染治理和減排措施得力,污染物排放負荷下降明顯是主要原因。
三是“十三五”再接再厲,2020年市(州)顆粒物濃度再降15%
雖然四川省大氣環(huán)境質量總體呈現好轉態(tài)勢,但與老百姓的期望還存在差距?!笆濉逼陂g,四川省各級黨委、政府將再接再厲,在大氣污染治理上進一步強化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追究,以更大力度推進空氣質量改善。
按國家空氣質量標準,PM10年均濃度低于70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要求,空氣質量才算達標。根據2015年21個市(州)PM10年均濃度分解表,年均濃度目標在70微克/立方米以下的只有涼山、甘孜、阿壩、巴中、雅安和廣元等6個市(州),成都、自貢、南充3市的年均濃度目標在103微克/立方米以上。筆者從污防處獲悉,截至今年11月,全省PM10平均濃度在70微克/立方米以上的市,還有成都、自貢、瀘州、德陽、遂寧、內江、樂山、南充、宜賓、廣安、達州、眉山、資陽等13個市;成都、自貢的PM10平均濃度仍超過100微克/立方米。
四川省環(huán)境保護廳即將制定2016年度市(州)PM10年均濃度目標。四川省環(huán)境保護廳副廳長楊雪鴻在南充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情況交換意見會上已提出,南充市要早部署,2016年度PM10年均濃度要控制在100微克/立方米以內,成都和自貢也要逐步控制在100微克/立方米以內。
楊雪鴻指出,即使PM10年均濃度控制在100微克/立方米以內,離70微克/立方米的空氣達標線也還差得遠,各地要增強緊迫感、早部署早謀劃、堅持不懈地逗硬執(zhí)行管控措施,最終目標都要達到空氣質量二級以上標準,解決群眾的心肺之患。
在12月8日舉行的“綠色發(fā)展·構筑生態(tài)文明新家園”新聞發(fā)布會上,姜曉亭提出了“十三五”大氣污染治理目標: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顆粒物濃度(PM10和PM2.5)比2015年下降15%。
“十二五”四川大氣污染治理成績單
涉氣主要污染物減排:
截至2014年,四川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同比“十一五”末(2010年)下降14.09%、5.63%,分別已完成“十二五”目標任務的156.56%、81.59%。2015年底完成既定目標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減排將分別完成“十二五”目標任務的175.64%、122.62%。
區(qū)域環(huán)境空氣質量:
2014年,全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濃度均值較“十一五”末(2010年)分別下降35.90%、3.03%,酸雨污染較2010年有所好轉。
2015年三季度,全省二氧化硫、PM10濃度又分別較2014年同期下降27.5%、5.4%;全省城市空氣環(huán)境質量達標率90.9%。
黃標車和老舊車輛淘汰:
“十二五”以來,全省累計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超過50萬輛,由此削減一氧化碳約30.6萬噸、氮氧化物約5.3萬噸、碳氫化合物約3.7萬噸、總顆粒物約0.4萬噸。
來源:中電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