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并肩向未來——中國東盟合作新起點再出發(fā)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9-20





  19日,為期4天的第2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閉幕,盛會推動中國東盟合作從“黃金十年”“鉆石十年”邁向“鑲鉆成冠”新未來,如今正攜手并肩,站在新起點上再出發(fā)。


  超大市場增強信心


  本屆盛會展覽總面積10.2萬平方米,40多個國家1953家企業(yè)參展,比上屆增長18.2%,其中外國參展企業(yè)738家。共舉辦70多場經貿促進活動,簽約項目總投資額超4800億元。云上東博會為東盟國家建設云上國別館,線上參展企業(yè)超2000家,舉辦線上活動47場。


  中國的智能化設備、綠色家電、綠色家居建材、照明科技產品受東盟采購商的青睞,東盟國家的有機食品、熱帶水果、康養(yǎng)產品成為中國采購商搶購熱品。


  今年是馬來西亞商人黃國隆第6次線下參加東博會實體展銷。在展位上,貓山王榴蓮白咖啡及榴蓮蛋卷、榴蓮酥等產品銷售火熱。自2015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公司產品平均每年銷量增速達10%,出口中國的貨量占公司銷量近50%。


  “東博會一結束,我馬上就飛上海和蘇州,去見兩位已經約好的商家,他們有意向代理我們的榴蓮制品?!秉S國隆說,中國經濟發(fā)展前景很好,消費力較強,預計今年公司出口到中國的榴蓮制品將實現至少增長30%。


  越南中原咖啡幾乎每年都參加東博會。進口商朱圣輝說,通過東博會,中原咖啡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每年都在逐步上升,“我們對中國市場的未來很有信心?!?/p>


  多年來,中國—東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取得豐碩成果。數據顯示,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從2004年的1000多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9753.4億美元。中國連續(xù)14年保持東盟最大貿易伙伴地位,東盟連續(xù)3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經貿合作走向縱深


  當前中國與東盟正發(fā)揮互補優(yōu)勢,聚焦合作共贏,打造更多新的合作亮點,為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培育更多新動能。


  今年東博會設置了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展區(qū)、智慧能源及電力展區(qū),還有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等新興產業(yè)展示,吸引了眾多客商和觀眾駐足。會期還發(fā)布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3.0版商機前瞻》,聚焦自貿區(qū)3.0版談判的關稅減讓、通關貿易便利化、數字和綠色經濟等領域,為企業(yè)進一步參與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提供參考。


  通用技術集團與東盟國家的業(yè)務往來合作歷史悠久且不斷擴大。近10年來,通用技術集團在東盟地區(qū)開展許多工程項目和國際醫(yī)療服務項目,已成功實施近50個國際工程項目,合同總金額超過55億美元。集團總經理陸益民介紹,借助東博會的平臺,集團不斷深化與東盟國家在綠色低碳、循環(huán)經濟、醫(yī)療健康等領域的合作。


  “我們一路跟隨中國—東盟關系發(fā)展而不斷成長,正創(chuàng)新推出‘中國—東盟跨境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助力區(qū)域內更多企業(yè)更高效便捷地參與跨境貿易?!睆V西運多多供應鏈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裁王正波說。


  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表示,中國貿促會愿與東盟國家一道深化區(qū)域工商界合作,深化產業(yè)鏈供應鏈合作,從工商界角度參與中國—東盟自貿區(qū)3.0版建設,持續(xù)推進區(qū)域經濟一體化。


  開放發(fā)展共向未來


  本屆盛會既是東博會和峰會創(chuàng)辦20年的回望,也是中國—東盟迎來“鑲鉆成冠”新未來的約定。


  中老鐵路、印尼雅萬高鐵、馬來西亞關丹港……多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攜手共進,積極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雙方各領域交流不斷深入,合作領域不斷拓展,新增長點不斷涌現。


  立足中國與東盟合作新起點,東博會和峰會著眼更高水平合作交流。本次盛會首次舉辦“制度型開放: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新格局”主題邊會,舉行了“東盟國家標準化合作交流中心”揭牌儀式,還對接高水平經貿規(guī)則,建立多個制度型開放合作機制,啟動多個制度型開放合作項目。


  東博會秘書處秘書長韋朝暉說,東博會將加快升級發(fā)展,打造高能級、高水平開放平臺,建立完善“由政及商”與“由商向政”并重的辦會模式,使高層對話平臺更有影響力、專業(yè)合作平臺更富實效、“南寧渠道”更寬廣,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深化中國—東盟交流合作。(記者潘強、黃浩銘、朱麗莉)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