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食品價格以穩(wěn)為主 中國居民膳食越來越健康多元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1-14





  國家統(tǒng)計局已經公布了2023年我國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CPI,其中,食品價格雖然在一些品種和時間段內有所波動,但總體上保持了基本穩(wěn)定。下面,我們從2023年中國人餐桌上來感受一下食品價格的變化。


  這一張餐桌上,有菜有肉,有蛋有奶,還有主食,它們分別對應著的就是CPI中食品價格統(tǒng)計的各大類別。


  從全年來看,餐桌上大部分食品的價格在2023年保持了穩(wěn)定。就拿蛋類來說,2023年全年蛋類價格平均漲幅在1.0%以內,價格基本保持平穩(wěn)。臨近2023年年尾,雞蛋產量集中上市,價格還出現(xiàn)了一些下降。


  在所有的食品類別中,鮮菜價格在2023年波動幅度較大,特別是1月份和6月份的漲幅明顯,這是因為恰逢春節(jié)假期和夏季降雨較多,菜價出現(xiàn)短期上漲,但不久之后,價格又出現(xiàn)回落。


  “副食”變“主角” 種類更豐富


  美味的魚蝦、鮮美的菌菇、新奇的水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過去的副食種類越來越豐富,逐漸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今天,很多中國人的飯桌上都有來自“海陸空”的美食大集合。


  走進超市的水果區(qū),很多人都會為現(xiàn)在水果種類之多而驚嘆。就拿柑橘類來說,就有臍橙、褚橙、愛媛橙等十幾種橙子,有金橘、丑橘、砂糖橘等一二十種橘子,還有名字就很出位的耙耙柑,口味更是可酸可甜,迎合不同喜愛偏好。


  國內的水果琳瑯滿目,進口水果也是種類繁多。2023年,智利的車厘子、泰國榴蓮、越南火龍果、墨西哥的牛油果銷量大增。國家統(tǒng)計局調查顯示,我國居民每年人均消費的干鮮瓜果類已經超過54.7千克,而2013年這個數(shù)字是40.7千克,十年里增加了14千克。


  不僅水果種類豐富,冬季原本是海鮮類產品生產的淡季,但打開手機里買菜軟件,看到魚、蝦、蟹、貝類等水產品多達上百種。豐富的供應背后是“大食物觀”下各種水產品產量的飛速提升和更加暢通完備的銷售與物流體系。


  如今,全國水產品每年總產量超過6800萬噸,其中養(yǎng)殖占了80%左右,養(yǎng)殖種類超300種。零售電商平臺數(shù)據(jù)顯示,廣東的羅氏蝦、新疆的雪蟹成為2023年年度“網紅”水產品。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北屯市的直采基地,雪蟹通過全程冷鏈、48小時內空運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蘇州等地的消費者餐桌上。很多過去的名貴水產品實現(xiàn)人工養(yǎng)殖,不但營養(yǎng)價值和口感得以保持,價格也更加親民,被端上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餐桌。


  吃出品質 吃得健康


  對于今天的中國消費者來說,不光可選擇的食品種類數(shù)量越來越豐富,也更加注重營養(yǎng)結構和健康合理。


  按照最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倡的健康飲食特點,應該是清淡少鹽、蔬菜水果豆制品豐富、魚蝦水產多、奶類天天有。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3年以來的十年里,肉蛋奶和蔬菜的消費量都在增長。與2013年相比,居民自產或購買并最終消費的實物中,人均肉類消費量25.6千克,10年里增長了9千克。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從2013年的10.4千克增加到13.9千克。人均蔬菜及食用菌消費量97.5千克,10年里增長10.7千克;人均蛋類消費量從8.2千克提高到13.5千克,增長了5.3千克。與此同時,全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食糖消費量和食用油消費量都在逐年減少。其中,城鎮(zhèn)居民全年人均食用油消費量從10.9千克減少到9.4千克,降低了1.5千克。城鎮(zhèn)居民全年人均食糖消費量從1.3千克降低到1.0千克。


  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外賣正在走向更多人的餐桌。外賣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餓了么平臺上鮮奶訂單量同比增長10%,蝦、蟹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20%。外賣平臺數(shù)據(jù)顯示,吃得健康成為2023年最顯眼的關鍵詞之一。2023年,餓了么外賣訂單中“減鹽”商品同比增長51%,“減脂”商品同比增長52%。商超訂單中,“輕食”外賣量同比增長40%。美團數(shù)據(jù)顯示,過去三年,“少油”“少鹽”“少糖”訂單量年同比增速分別為337%、134%、260%。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