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份到5月份,自主品牌汽車連續(xù)3個月市場份額環(huán)比下降,這讓不少業(yè)內人士警惕起來。雖說也有人認為,自主品牌汽車銷量下滑是正?,F(xiàn)象,短期內的成敗不能說明全部問題,也代表不了未來,但在競爭愈發(fā)激烈的汽車市場,所有自主品牌車企都應該有一種如履薄冰的心態(tài),不然會面臨比銷量下滑更為嚴重的問題——被市場淘汰。
事實上,近幾年自主品牌取得了一些進步,特別是在SUV領域發(fā)力,推升了市場份額,讓一些自主品牌找到了自信。不過,這一點點成績并不足以打開更寬的路,也不足以撐起更好的未來。若被“成績”迷惑而對對手和自己產生誤判,必會導致非常不利的后果。近幾個月銷量下滑的局面,不能說跟這種誤判沒有關系。
當下一個典型的誤判,是對作為對手的韓系車的低估。對于進入2017年以來韓系車連續(xù)數(shù)月銷量暴跌的情況,有人竟然認為這是自主品牌的勝利。即使不考慮政治外交因素,韓系車銷量下跌受其他合資品牌不斷下探售價、性價比優(yōu)勢不再那么明顯、在華技術投入相比競爭對手更慢等多重因素影響,但怎么說也算不上是被自主品牌打敗的。就如同前文說自主品牌“短期內的成敗不能說明全部”一樣,韓系車當下在中國市場出現(xiàn)的情況也不代表它不行了。要知道,韓國有完整的汽車配件產業(yè)鏈,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能生產出沃德十佳發(fā)動機、口碑絕好的6at,能把車賣到全球市場,實力還是在的。就在前不久,全球知名市場調研機構JDPower發(fā)布2017年度IQS(新車滿意度)排行榜,起亞打敗所有對手排名第一。
反觀自主品牌,有誰能造出比韓國車企強的三大件?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自主品牌汽車幾乎沒有多少撐得起“自主”這倆字的核心技術,比德日美不用說差多遠了,比韓國也至少差了10年。有趣的是,有的自主車企為了顯示自家實力,做宣傳的時候總是強調部件的原裝進口而閉口不談“自主”技術,什么“液力變矩器為日本原裝進口,供貨廠商是誰誰誰”“濕式離合器摩擦片為日本原裝進口,供貨廠商某某某”“推式鋼帶來自德國,供應商為誰誰旗下的某某”……給人的感覺是這家企業(yè)就是個組裝廠。
說實在話,自主品牌哪個不是組裝廠?如果造車沒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再怎么折騰其他經營策略,到頭來都是白搭。前些年中國汽車市場井噴的時候,只要是車就能賣出去,自主品牌在擴張的市場中搶到了一點份額,但現(xiàn)在不行了,中國汽車市場增長趨于飽和,消費者需求日益理性成熟,沒有技術的糊弄已經蒙不了多少人了。
沒有核心技術都是白搭,這是絕對不能誤判的一個市場邏輯。對于自主品牌汽車而言,目前的市場形勢其實是相當嚴峻的,千萬別信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痛的樂觀分析。必須要看清的是,越來越多的后起之秀逐漸涌現(xiàn),這會使得已經夠亂的市場增加更多變數(shù),自主品牌汽車面臨的市場競爭將變得更為殘酷;合資企業(yè)早期沒把自主品牌放在眼里,對低端市場發(fā)力不多,但現(xiàn)在它們不這樣看了,也開始關注低端領域,不斷推出低價新品,大舉逼進自主品牌主導的市場領域,瘋搶在自主品牌看來原本屬于自己的蛋糕?;谧灾髌放栖嚻蠹疾蝗缛说默F(xiàn)實及合資品牌全方位施壓的局面,有業(yè)內人士曾斷言,未來幾年將會有超過半數(shù)的自主品牌消失。
話說得有點狠,但正與履冰的警醒意味相契。所有自主品牌車企都當捫心一問:自己會不會成為不幸被言中的企業(yè)?雖然沒有哪個企業(yè)愿意接受真的被言中的現(xiàn)實,但現(xiàn)實并不以愿不愿意為轉移,對于企業(yè)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現(xiàn)實的努力去改變那個不愿意接受的現(xiàn)實。怎么做呢?不要指望任何捷徑,也根本就沒有什么捷徑,只有沉下心來扎扎實實搞研發(fā)。具體怎么做,倒是可以學學白色家電。經過數(shù)年打質量基礎,提技術實力,做品牌建設,一批有競爭力的家電自主品牌逐漸在市場站穩(wěn)了腳跟,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不僅可以同外資品牌一較高下,在海外市場上也打開一片天地。這里面的榜樣經驗足夠車企參照汲取。
有人說,有危機感才能轉危為機。自主品牌汽車是該進行深入反思,認清“危”的現(xiàn)實,并努力從中尋找和創(chuàng)造實現(xiàn)自救的“機”了。(胡立彪)
轉自: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