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天》
近日的電影市場,幾部青春題材的電影成為熱議對象。其中,《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跑出黑馬之勢,連續(xù)多日占據(jù)單日票房冠軍,但口碑不佳;青年導演白雪的《過春天》,以超高的口碑被譽為“重新定義國產(chǎn)青春片”,但累計票房不足1000萬元;《鋼的琴》導演張猛新作《陽臺上》,口碑和票房均不如預期,豆瓣評分6.1分,累計票房不足400萬元。
A《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悲情老套路,票房成冠軍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翻拍自韓國同名電影,目前累計票房已經(jīng)超過6億元,打破了內(nèi)地翻拍韓國電影的票房紀錄。雖然票房飄紅,但影片卻遭到大規(guī)模吐槽——“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我花了錢和時間看這個爛片。”豆瓣上這條短評得到了上千個贊。影片在豆瓣評分為4.9分,韓國原版電影的豆瓣評分為7.7分。
在上映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并不被市場看好,沒想到上映后票房走勢遠超預期,成為3月影市的一匹黑馬。由于翻拍自韓國同名電影,“車禍、癌癥、治不好”這三件套自然也沒少。影片主角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男主角身患絕癥自知將不久于人世,于是深埋自己對女主角的愛意,特意安排了男二號與女主角相識相戀……
根據(jù)第三方數(shù)據(jù)平臺統(tǒng)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觀眾性別分布上,女性觀眾占65.2%;在年齡分布上,20歲至29歲占68%——顯然年輕女性是這部電影的主要觀眾,精準的受眾定位或許是影片取得票房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有業(yè)內(nèi)人士稱,電影中這種幾乎只會出現(xiàn)在想象中的情侶,給年輕觀眾提供了某種心理撫慰,或許也是票房大賣的因素。
然而,票房的成功并不代表影片質(zhì)量上乘。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發(fā)微博說:“最初抱著很大希望,因為片名比較有意思,可惜看了前半部分,簡直大跌眼鏡,幾乎汲取了常態(tài)校園劇/家庭劇的所有俗套……”還有網(wǎng)友編段子:“昨晚我也看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但走出電影院我才哭的,哭得很大聲,因為我的電動車不見了。”還有觀眾說:“這的確是一個很悲傷的故事,但原諒我忍不住笑了。”
B《過春天》:
佳作屢獲獎,票房難突圍
青年導演白雪的處女作《過春天》上映一周票房不足1000萬元,但影片的口碑相當亮眼,豆瓣評分8分,甚至被譽為“重新定義了國產(chǎn)青春片”。對此,導演白雪態(tài)度豁達:“市場太虛無,不知道觀眾都躲在哪里,開心的是影片的豆瓣評分始終堅挺在8分以上。對我個人而言,想得到的一切都得到了。票房是不受我控制的,不會為此難過。”
《過春天》的主角是16歲的女孩佩佩,她拿著香港身份證,和媽媽在深圳生活,每天需要過境搭港鐵到香港上學。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開始當“水客”從香港帶手機到深圳……
2007年,白雪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當時拍電影路子比較窄,白雪選擇了回歸家庭結(jié)婚生子。2013年,拍電影的念頭讓她重返校園,她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MFA(藝術碩士學位)?!哆^春天》的故事最初靈感就來源自她念研究生期間讀到一位同學的劇本,主角是在香港念書的深圳“跨境學童”。在深圳長大的白雪敏感地察覺到這是值得挖掘的題材,她花了兩年往返于香港和深圳做采訪和調(diào)研,為了拿到關于“走水”行業(yè)的一手素材,她甚至曾拿著手機在香港的貨倉樓里偷拍。
進入拍攝階段后,除了美術指導張兆康和剪輯指導馬修,劇組里負責攝影、聲音、作曲、制片的,全是白雪同一屆的同學,制片人賀斌還是白雪的丈夫。“我們從十幾歲一起長大,大家知根知底,電影觀和審美都很接近,對電影的認知和想法也基本一致。他們在各自領域都非常厲害,在業(yè)內(nèi)已經(jīng)是中堅力量了。”白雪擁有了一支專業(yè)科班隊伍,決定要做一部年輕風格的片子。她習慣邊聽電子樂邊寫劇本,后來《過春天》的配樂也做成了電子曲風,很受觀眾歡迎。
影片問世以來,《過春天》先后獲得第1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新導演提名,第69屆柏林電影節(jié)新生代青年單元最佳影片提名,在第2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拿下費穆榮譽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員……對白雪來說,這部處女作已經(jīng)足夠成功。
至于不足1000萬元的票房成績,這或許是青春題材影片目前面臨的困境。上一部口碑爆棚的青春片《狗十三》,由觀眾熟悉的曹保平導演執(zhí)導,最終累計票房也只有5120萬元。相較之下,剛剛“出爐”的白雪和清一色新演員打造的《過春天》,接近900萬元的票房其實不算太差。
C《陽臺上》:
口碑不理想,票房更慘淡
《陽臺上》和《過春天》同在3月5日上映,作為《鋼的琴》導演張猛的最新作品,《陽臺上》讓不少影迷感到失望??诒氖Ю仓苯訉е缕狈繎K淡,貓眼評分5.2分,淘票票評分6.2分,豆瓣評分6.1分,目前累計票房只有385萬元。
《陽臺上》改編自任曉雯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青春期少年為父親“報仇”的故事。影片的賣點是膠片拍攝,從成片來看,膠片帶來的觀感確實不錯,但故事和內(nèi)涵都過于單薄。
《陽臺上》延續(xù)了《鋼的琴》關注大時代下邊緣個體的路數(shù),但并沒有成功地塑造男主角張英雄這個人物。有影迷認為,導演可能自己也沒想明白究竟想塑造怎樣的角色,想表達怎樣的故事。豆瓣網(wǎng)友“后自愈”說:“除去攝影的優(yōu)點,找不到什么可取之處了。偷窺欲、為父復仇、一代青年縮影、邊緣人群,混亂如同片中拆遷的廢物夾雜在一起,沒有一個點有力度。其實男主角和周冬雨的表演還可以,但放在這部不明所以的片子里,就顯得有點做作了。”
【觀察】
被“透支”的青春片如何重新吸引觀眾?
2012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風靡全國,青春片市場被喚醒。次年,趙薇執(zhí)導的《致青春》上映,一舉拿下超7億元的票房成績,青春片成為炙手可熱的題材,同類影片扎堆上映。2014到2015年,國產(chǎn)青春片迎來黃金市場,《同桌的你》《后會無期》《匆匆那年》《左耳》等多部影片票房均在4億元以上,只不過,這些影片的質(zhì)量并不高,被觀眾批評充滿“墮胎、車禍、患癌癥”等各種狗血橋段,這一怪現(xiàn)象幾乎腰斬了青春片的發(fā)展。
轉(zhuǎn)折點出現(xiàn)在2016年,《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誰的青春不迷?!贰断挠袉棠狙磐焯谩贰肚嗪棠懈摺返扔捌懤m(xù)問世。相比此前動輒上4億元的票房,這幾部影片的票房一落千丈,在幾千萬元到1億元之間浮動,青春片不再是市場靈藥。
近兩年來,以青春為題材的國產(chǎn)片開始呈現(xiàn)新的面貌,出現(xiàn)了《閃光少女》《快把我哥帶走》《狗十三》《過春天》等一批優(yōu)秀影片。但遺憾的是,除了《快把我哥帶走》斬獲3.75億元,其余青春片的票房成績都在幾百萬元到幾千萬元之間徘徊。當青春片市場在前些年被提早“透支”之后,如何吸引觀眾重新走進影院,或許是電影人目前需要考慮的難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原標題:青春片若要賣座得靠“賣慘”?
轉(zhuǎn)自:羊城晚報
版權(quán)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quán)作品,轉(zhuǎn)載時須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quán)力。凡轉(zhuǎn)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