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高考結束,總有大批考生放飛心情,背上行囊,成就一場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今年,好多未來的大學生沒有像以往一樣飛赴海外度假,而是選擇去一大會址、遵義會議舊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覺接受紅色基因的洗禮。作為教育工作者,筆者欣慰之余,更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構建紅色文化的記憶場教育場
紅色文化是上海文化的底色。為了更好地傳承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火,讓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根植市民心中,凝聚起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上海已全面啟動實施迎接建黨百年 “黨的誕生地”發(fā)掘宣傳工程。上海不僅有中共一大會址、老漁陽里2號這樣的革命舊址,還有眾多革命先輩、仁人志士的故居,這些資源不只涵蓋革命時期的上海,更包括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上海,是紅色文化的寶貴載體。在這個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新媒體新技術層出不窮,通過視覺、聽覺、觸覺來感受“紅色文化”,有助于青少年領略歷史的現(xiàn)場感和滄桑感,體驗歷史的發(fā)展變遷,理解上海城市的“紅色基因”。法國學者皮埃爾·諾拉曾提出歷史在加速消亡,需要凝結記憶之場。紅色記憶需要和歷史時刻聯(lián)系的賴以凝結的場所,才能成為教育場,成為綿延不斷的文化積淀,潤澤傳承于后輩。當然,構建紅色文化的記憶場,并不局限于參觀考察這些傳統(tǒng)的形式:以 “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城市定向越野活動,重溫“紅色記憶”的書畫攝影、微視頻比賽,繪制“紅色文化遺址”手工地圖、設計文創(chuàng)產品……這些帶著時代溫度的創(chuàng)意活動讓紅色文化“活”起來,其形式也深受青少年們喜歡。
紅色教育有細節(jié)有內涵才有生命力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但開展紅色教育就跟學習歷史一樣,有精彩的細節(jié),有豐富的內涵,才能有鮮活的生命力和震撼人心的魅力。比如,1949年,就讀于上海徐匯中學的胡聿章來不及領取高中畢業(yè)證書就投身革命。4年后,他長眠于抗美援朝戰(zhàn)場。他一定未曾想到,他的畢業(yè)證書被一位同班同學小心翼翼保存了半個多世紀,直到2010年,這位同學通過校友會的幫助,將這份珍貴的烈士遺物交付給他的親屬。徐匯中學校史館內至今收藏著 《徐匯中學第九十九屆高中畢業(yè)紀念刊》,胡聿章自己填寫的檔案個性十足——“嗜好:聽音樂;最恨什么:拍馬、吹牛;準備做什么:教員;綽號:猩猩王,有著一顆貨真價實的人心”。徐匯校園里還有全校師生同仇敵愾對抗日軍的故事……熟悉的校園,鮮活的人物形象,濃厚的家國情懷,當年同齡人對理想和真理的執(zhí)著,正是最能打動學生的地方??梢姡鎸?、生動、于細微處見精神,因勢利導地培養(yǎng)青少年積極正向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應該是紅色文化研究、教育和宣傳的重點。
打開歷史教科書要有“正確方式”
打開歷史的教科書要有 “正確方式”。提升紅色文化的吸引力,除了在內容、形式和途徑等方面要契合時代特色外,掌握教育資源的施教者對紅色教育的認識和定位,他們對教育對象需求的了解,直接決定了紅色教育的品質?,F(xiàn)今的青少年對很多問題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正如一位高中學生所言:我覺得給我一段史料去理解,抑或是背誦歷史事件,其實和語文學習無異;尋找事件的背景,如何從事件中發(fā)現(xiàn)有意義的部分,才是學習真正價值所在。新生代上海青少年更愿意走出校園,接觸社會,如果能將紅色文化與上海教育的發(fā)展、上海城市文脈的延續(xù)等專題相整合,引導學生將紅色教育放在民族復興和人類進步的大格局中認識和考量,使學生對這座城市、對家國的熱愛和情懷潤物無聲地融入學習和生活,轉化為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那對他們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而鄉(xiāng)土調研、口述實錄、課題研究都是可以深入的形式。當然,這不僅需要擁有資源的各方通力合作,更需要適切的頂層設計。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青少年是受教育主體。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激發(fā)學生家國一體的愛國情、經(jīng)邦濟世的報國志和榮辱與共的興國心,是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也是全力打響 “上海文化”品牌的重點任務。(作者:姚虹,為上海市徐匯中學副校長)
原標題:“紅色文化”記憶場是學生假期旅行重要站點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