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張志和(約公元730-810年),浙江蘭溪人。中唐詩人。原名龜齡,16歲游太學,以明經擢第。獻策肅宗,大得賞重。任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并賜名志和。后因事貶南浦尉,以親喪還鄉(xiāng),遂不復仕,號煙波釣徒。帝賜奴婢各一,名漁童、樵青。志和以男童奉釣,女樵煎茶。顏真卿為湖州刺史,特贈新舟以換漏船,泛家泛宅,往來苕霅煙波間。大歷八年(公元773年)同真卿共游西塞山(浙江嘉興),作《漁歌子》五首。此為其首章。
志和妙于山水繪事,此詞正得其神理風致:白鷺成群地在西塞山前飛翔,活潑潑的鱖魚在桃花流水中游動。舴艋舟上坐著碧蓑青笠的漁父,悠然自得地垂釣著。如此清遠秀逸的景致,如此空靈微妙的詩心,怎能不令人陶然物外,深契真意而忘卻了風雨,忘卻了回家。“不須歸”三字將作者真率灑脫的心境表現(xiàn)得既含蓄又深情。唐憲宗尤愛其詩文,下令“圖其真(畫像)、求其歌,不能致。”董其昌云:“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歷代唯張志和可無愧色。”
張志和對后人的影響也特別深遠。東坡貶黃州時,曾游西塞山、散花洲。東坡把此詞擴充為《鷓鴣天》:“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尚覓漁歌子,何處如今更有詩。青箬笠,綠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底事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后又隠括成《浣溪沙》歌之:“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風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志和之詞令才華蓋世的東坡居士如此傾倒,足證其作品之高了。黃山谷聞之也為之技癢,作了兩首《浣溪沙》:“新婦灘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驚魚錯認月沉鉤。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衣底一時休。斜風吹雨轉船頭。”東坡為之大笑曰“才出新婦磯,便入女兒浦。此漁父元乃太瀾浪乎。”
夏承燾先生《瞿髯論詞絕句》之三云:“羊裘老子不能詩,苕霅風謠和竹枝。誰唱簫韶橫海去,扶桑千載一桿絲。”又詠《日本嵯峨天皇》詩云:“櫻邊觱栗迸風雷,一脈嵯峨孕霸才。并世溫馗應色喜,桃花泛鱖上蓬萊。”特別強調《漁歌子》對日本詞壇的影響。
據云此詞很快傳到日本。嵯峨天皇于弘仁十四年(公元823年)即作《和張志和漁歌子》五首,其一云:“江上渡頭柳絲亂。漁翁上船煙景遲。乘春興,無厭時。求魚不得帶風吹。”一時和者云起,遂開彼邦詞運,距志和原作才49年。好詩詞就是這樣,能穿越時空和國界引發(fā)人們的共鳴與美感享受!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