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懷抱功名,宦海唏噓泡影。清風吹絕攀龍興,吹起儒生秉性。林泉筆奮雷霆,稗史呵成巨鼎。千秋一攬東岳景,一攬河山萬頃。”
黃帥
如此詩句出自何人之手?想必是一位充滿家國情懷的讀書人吧!真可謂筆底波瀾,思緒萬千。但也終究敵不過“是非成敗轉頭空”的蒼茫感,帶去“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般的難酬壯志。
詩句出自著名歷史小說家蔡東藩(1877—1945)之手,他不只吟唱出這樣的文字,其一生也都在踐行讀書人應有的品性。盡管他14歲就考中秀才,但當時的大清王朝已是江河日下,官場亂象和凋敝民生,讓蔡東藩從年少起就萌生了遠離世俗權力的想法。
1911年春,蔡東藩赴福建候補知縣。此時的大清搖搖欲墜,因看不慣官方的丑陋風氣,他很快便選擇離任歸鄉(xiāng)。這時中國歷史的鐘表已指向了新時期,民國的初立一度讓蔡東藩歡喜,但現(xiàn)實慘淡和內憂外患的局勢讓他的幻夢逐漸破滅。
或許正是現(xiàn)實的不如意,才讓蔡東藩從往昔的掌故里追思英雄氣概,從歷史的悲歡離合中反思深刻教訓,進而啟蒙和警醒世人。他選擇的方式是撰寫中國歷史的通俗演義。雖說是演義,但和《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舊作不同,蔡東藩的歷史小說真實性很高,只是在人物對話、情節(jié)轉承等細節(jié)方面進行加工和虛構,在保證文學性的同時,盡力還原了歷史真相。
除了有傳統(tǒng)讀書人的嚴謹外,蔡東藩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其最大夙愿在于渴望通過真相來普及國史、喚醒世道人心。從1916年到1926年,他相繼撰寫并出版11部歷史演義,其中最早撰寫的就是離他最近的清朝歷史。
有趣的是,《清史通俗演義》共一百回,1840年以后的歷史占了一半內容。剛剛到第五十回,就是《飲鴆毒姑婦成疑案焚鴉片中外起兵端》,鴉片戰(zhàn)爭以降的歷史,蔡東藩講得格外仔細,而康雍乾時期的諸多歷史則一筆帶過,重點還是在談重大的政治和軍事事件。這或許跟時局有關,也跟蔡東藩對清史的理解有關。用他的話說,“鄙人自問無史才,殊不敢妄論史事,但觀夫私家雜錄,流傳市肆,竊不能無慊于心,憬然思有以矯之,又自愧未逮;握槧操觚者有日,始終不獲一編。而孰知時事忽變,帝制復活,籌安請愿之聲,不絕于耳,幾為鄙人所不及料”。
寫完《清史通俗演義》后,蔡東藩把目光聚焦到元朝。對他來說,蒙元歷史既熟悉又陌生。熟悉者在于,他能從中感憤時事,陌生的是,大量史料的匱乏和錯亂,讓他時常面對困境。李保明在《浮生若夢:蔡東藩傳》里講到,蔡東藩先找來《元史》閱讀,卻發(fā)現(xiàn)它“流于草率”、“史實疏漏”,只好又從《元秘史》、《丙子平宋錄》、《庚子外史》等書里尋求史料。他還在杭州的書店尋找到了《元史譯文證補》,才搞清了很多拗口的名字、復雜的情節(jié)和纏繞的真相。
蔡東藩看待元朝歷史的態(tài)度也融入了他的寫作里,正如他在書的序言中寫道:“古史之美且備者多矣,而元史獨多缺憾,非史官之失職也,文獻不足征耳。元起朔漠,本乏紀錄,開國以后,即略有載籍,而語不雅馴,專屬蒙文土語,搢紳先生難言之。逮世祖朝,始有實錄,相沿至于寧宗,共十有三朝。然在世祖以前,仍多闕略,世祖以后,則往往詳于記善,略于懲惡。史為國諱,無足怪也。”《元史通俗演義》比較短,共六十回,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的歷史占了多數(shù)篇幅。像蒙古西征之類的歷史,也被當成重點來講了。搜集這類歷史資料,對當時的學者來說并不簡單,但蔡東藩還是寫就了《歐羅巴東方受敵》等章回,以保證記敘的完整性。
蔡東藩對待亂世的態(tài)度耐人尋味。像記敘漢末三國、五代十國時期,蔡東藩的筆觸還算是克制,但到了兩晉南北朝這樣的時期,難免會看出他內心的憤懣。在《兩晉通俗演義》里,蔡東藩難掩對國難和災禍的痛苦。他開篇便講道“歷朝外患,往往從內亂引入,內亂越多,外患亦趨深。照此看來,明明是咎由自取,應了前人的遺誡,怎得專咎外夷與防邊未善呢?”可謂開宗明義。不難想象,《兩晉通俗演義》寫作難度最大,單是梳理混亂的政權更迭和連年戰(zhàn)亂間的復雜關系,就讓人夠麻煩的了。蔡東藩從司馬炎登基寫起,跟《三國演義》的末章有歷史時間上的重疊,而《三國演義》敘述不詳?shù)臅x滅吳之戰(zhàn),則被蔡東藩講述得詳盡而精彩。
蔡東藩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并沒有三國史,原因不言自明,他的確有意識避開和經典名著的重復寫作,但他同時很聰明地把這段歷史揉進了前后時期的敘述里。比如,《后漢通俗演義》的一百回,有四十回都在寫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其內容亦有可圈可點之處。蔡東藩曾說:“羅氏所著之《三國志演義》,則膾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評定,而價值益增。然與陳壽《三國志》相勘證,則粉飾者十居五六。壽雖晉臣,于蜀魏事不無曲筆,但謂其穿鑿失真,則必無此弊。羅氏第巧為烘染,悅人耳目,而不知以偽亂真,愈傳愈訛,其誤人亦不少也。”
蔡東藩處理史料始終是嚴謹?shù)?。這種錯位和交融的歷史敘述方法,在其他文本里也有體現(xiàn)。比如,《前漢通俗演義》包括短暫的秦朝歷史,而隋朝歷史則被納入了《南北史通俗演義》里。
在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系列小說為蔡東藩帶來了巨大聲譽,但不慕名利的他,最終沒像一些同時代作家那樣借機成為所謂的“暢銷書作家”。抗戰(zhàn)爆發(fā)后,蔡東藩的命運更加顛沛流離。到了晚年,他有限的精力多放在整理舊時所寫的詩詞,編輯了《寫憂草》、《風月吟草》等作品。1945年3月5日,蔡東藩去世。五個多月后,抗戰(zhàn)勝利的消息傳遍了全國,而一生都心系國史和民族命運的他卻沒看到這一刻。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