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通過一項新研究發(fā)現了人腦處理時間的方式,或許人類未來可以此改變一個人對時間的觀感。研究結果顯示,記錄在大腦中的時間是分散的,不同神經回路都有各自針對不同活動的計時構造。因此,人類不僅有可能控制時間知覺,而且也揭示了不同情況下人們對時間快慢的感官為何有區(qū)別,例如快樂之際時光飛逝、壓力時刻度秒如年。
《新科學家》雜志(NewScientist)報道指出,來自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的明尼蘇達大學的兩位研究者,通過訓練獼猴執(zhí)行他們安排的任務——每隔一秒時間就在兩點之間持續(xù)移動眼光。經過3個月的訓練后,雖然獼猴還是需要尋找其他線索幫助他們了解時間,然而,它們已經學會在大約相隔1.003秒到0.973秒的時間內移動他們的眼睛。
科學家隨后通過電子設備,記錄獼猴移動眼睛時后腦皮層的100個神經元活動,那是大腦掌管眼睛活動的區(qū)域。他們發(fā)現,這些神經元的活動在兩次眼睛運動之間的間隔期都會停止活動,以便讓它們預測何時會發(fā)生下一次的運動。而較慢的神經元活動率,恰好與獼猴估算的一秒鐘時間長度吻合;較快的神經元活動率,則意味著它們將在規(guī)定時間前完成雙眼移動。
這意味著有朝一日科學家也許能夠通過修改向大腦傳遞信息的神經系統(tǒng)聯(lián)系,從而達到控制對時光流逝的主觀體驗。同時,這一發(fā)現,也解釋了為何在不同情形下人類對時間快慢會有不同感受。
例如,當一個人處于高壓力狀態(tài)下,大腦中的腎上腺素等化學物質的數量會受到影響,科學家指出,腎上腺素可以影響人體神經元活動的活躍度?!霸谖覀兊膶嶒災P椭校钚运プ兟实母淖冊斐赡銓r間長短有不同判斷的原因?!笔紫芯繂T喬弗雷·戈斯(GeoffreyGhose)告訴《新科學家》雜志。戈斯教授和他的同伴布萊恩·施耐德(BlaineSchneider)現在計劃進行新的測試,研究這些神經元是否就是雙眼活動時的“心理時鐘”,他們將通過干擾獼猴的行為看看是否會影響到它們的計時準確度。
來源:藥品資訊網信息中心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