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藥他汀類無論是之前成熟的發(fā)酵品種,還是當下發(fā)展迅速的全合成產品,一直是處于不斷革新和改進的狀態(tài),特別是新的酶法工藝的發(fā)展,引領著市場的走勢。
從整體環(huán)境看,我國的環(huán)保、安全成本將繼續(xù)逐步加大,人力成本持續(xù)上漲,這些必然的趨勢所帶來的,是所謂的“中國制造”優(yōu)勢的部分散失。
目前全球包括美國在內,都在流行“制造業(yè)回歸”,雖然和化學原料這種環(huán)境污染壓力較大的品種情況會不一樣,但印度開始大量輸出洛伐他汀的情況,無疑是這樣一個大經濟環(huán)境下的一個縮影。而技術革新和進步,才是目前左右他汀類原料市場的主要推手。
如果描述2012年的他汀類原料市場,以進口洛伐他汀突然大舉“入侵”為突出特征,引發(fā)過去幾年相對平靜的市場,再起狼煙。雖然沒有烽火連天,但也是硝煙漫漫。而代表新勢力的全合成類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則全面出擊,呈現強勢增長。
“洛伐-辛伐”再顯消-漲
在經歷2010年以來連續(xù)的迅猛增長后,2012年洛伐他汀出口量有“盛極而衰”的感覺,由上一年的380多噸,下降到264噸,下降幅度達100多噸。根據健康網跟蹤數據分析推測,這100多噸的市場,有一半是被辛伐他汀所替代,另一半是被印度貨直接或間接搶走;而背后印度洛伐他汀的成本降低、價格競爭力增強等,是帶來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據了解,一方面,印度制藥公司在洛伐他汀菌種發(fā)酵水平上有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近幾年,國內洛伐他汀在人力、環(huán)保等成本持續(xù)提高的狀況下,價格和利潤水平相對有一定的提高,考慮到國際經濟危機以來的大環(huán)境影響,印度一些藥企轉而爭取這部分的收益,也是情理之中。
還有就是辛伐他汀銨鹽,2012年該品增長非???,江北藥業(yè)在藥品注冊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這些是帶來企業(yè)業(yè)績增長的主要動力。而未來其將采用新的酶法工藝來生產辛伐他汀,將會推動這個市場的變化。
“美-普”伐步入小康
由于來自加拿大訂購的大幅度增長,普伐他汀的原料出口自2012年上半年“發(fā)力”以來,下半年繼續(xù)保持旺盛的勢頭,全年出口量達到了33噸,是之前任何一年的三倍之多。而美伐他汀出口量也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達到了174噸。價格上,普伐他汀基本穩(wěn)定,美伐他汀略有下降。雖然去年以來市場需求增長很快,但企業(yè)都理性對待,或者說對這個增長潛力有限的品種,不會有過度的反應,因此維持了市場穩(wěn)定和平衡的“小康生活”。
“阿-瑞”強勢爆發(fā)
作為全球藥品市場銷售額最大的阿托伐他?。⑵胀祝湟?guī)模之大,可以說是“前無古人”。我國生產的阿托伐他汀原料及中間體出口規(guī)模連續(xù)3年跳躍式增長:由75噸到177噸,再到2012年近350噸,充分體現了立普妥專利到期后通用名市場的爆發(fā)力。
從產品特征來看,阿托伐他汀生產工藝路線較長,主要難點和成本都體現在其側鏈A9上,而母核M4合成相對簡單,所占成本較小。國內原料廠家經過多年的突破和發(fā)展,形成較大生產規(guī)模并出口銷售的主要是側鏈A8(A9的前一步)、中間體L1(M4+A9),以及阿托伐他汀原料(粗品居多),特別是前兩者,規(guī)模已經近300噸。主要廠家依然是由浙江新東港領軍,接下來是浙江宏元(浙江物產公司旗下企業(yè))和江蘇阿爾法規(guī)模也較大,但產品更多集中在中間體A8上。其中比較有實力的安徽美諾華是較早通過得歐盟GMP的廠家。
2012年10月份,浙江物產集團宏元公司與新東港藥業(yè)重組成功,這2家在阿托伐他汀原料中間體領域排前2名的企業(yè),組成了新的市場霸主;預計在未來5~10年的政策環(huán)境下,阿托伐他汀原料市場將直接進入寡頭壟斷競爭的局面,這對于我國原料藥產業(yè)來說,應該是一件有利于理性發(fā)展的好事。
他汀市場上的另一個新貴——瑞舒伐他汀,2012年出口表現也非常突出,由40多噸,快速增長到100多噸。同樣作為一個合成過程較長的品種,瑞舒伐他汀主要以中間體D-5和Z-7等的出口為主,而且該產品與阿托伐在側鏈上工藝有很多接近和共用的部分,因此,可以有交替生產的混合生產線。據了解,美諾華將為阿托伐他汀開辟新的生產線,以滿足目前兩個品種的旺盛需求。另外,該產品有生產實力的主要企業(yè):常州制藥廠、新東港、浙江物產、江蘇阿爾法等同樣是阿托伐他汀的主要生產企業(yè)。
阿托伐他汀原料的早期價格為16000元/公斤左右,隨著廠家的增多,到目前,阿托伐他汀原料粗品每公斤的價格已基本不到3000元;而瑞舒伐他汀原料目前的出口價格則達每公斤4000多美元。
來源:醫(yī)藥經濟報 作者: 雷光宇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