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運用高清數字照掃、游戲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動態(tài)光照等游戲科技,在數字世界生動再現藏經洞及百年前室藏6萬余卷珍貴文物的歷史場景。近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敦煌研究院與騰訊聯(lián)合打造的全球首個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正式上線。
“數字藏經洞”最大的亮點在于以4K影視級畫質、中國風現代工筆畫美術場景與交互模式,讓公眾“穿越”到晚唐、北宋、清末等歷史時期,參與到藏經洞的厚重歷史之中,直觀地感受和了解敦煌文化藝術的價值與魅力,為公眾提供身臨其境的沉浸體驗。
敦煌藏經洞是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之一,其中出土了6萬余件公元4世紀至11世紀的古代文獻和藝術品,被譽為“打開世界中世紀歷史的鑰匙”。
目前,藏經洞出土文物分別被收藏于中、英、法、俄、日等國的數十家收藏機構。一直以來,敦煌研究院聯(lián)動社會力量,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對藏經洞出土文獻文物進行全面整理與收錄,并通過不斷推出創(chuàng)新數字產品,探索向公眾普及敦煌文化的多元路徑。
2022年6月,敦煌研究院和騰訊共同成立“騰訊互娛×數字敦煌文化遺產數字創(chuàng)意技術聯(lián)合實驗室”,著力打造 “數字藏經洞”項目,希望為大眾打開一扇能夠穿越時空、更輕松了解藏經洞和主要文物的新“大門”。
公眾在手機上登錄“云游敦煌”小程序后,即可進入高清還原的藏經洞中,近距離觀賞洞窟里的壁畫、彩塑和碑文等細節(jié)。同時,公眾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穿越”到4個不同時段,與洪辯法師等8位歷史人物互動,“親歷”藏經洞的前世今生。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研究所所長趙曉星表示,與傳統(tǒng)博物館的參觀模式不同,這次“數字藏經洞”充分利用游戲科技的“數字生產力”,在互動體驗中不僅加深了參觀者對文物的了解、更引起了他們探究歷史的興趣。
趙曉星介紹,“數字藏經洞”以復原歷史場景為目標。在整個研發(fā)過程中,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團隊對每一個場景和細節(jié)都進行了細致考證。
比如場景中的三界寺,是歷史上莫高窟附近的著名寺院,但至今沒有找到遺址所在。學者們通過敦煌文獻P.T.993《吐蕃寺院圖》、莫高窟周邊現存古建遺址,結合敦煌壁畫中的建筑圖像,構建出一座符合敦煌五代宋寺院特征的“三界寺”。
趙曉星表示,為了能讓公眾對藏經洞的歷史有清晰的認知,專家團隊盡力確?!皵底植亟浂础彼鶄鬟f敦煌學知識點的準確性。
“數字藏經洞”由騰訊游戲CROS團隊提供研發(fā)技術支持?!笆紫仁歉呔珨底謱\生,第二是游戲引擎渲染?!彬v訊互娛副總裁、CROS團隊負責人崔曉春說,團隊為了還原莫高窟1600米外崖面原貌,以及毫米級高精度復刻莫高窟“三層樓”和第16、17窟,通過數字照掃、三維建模技術,渲染了超過3萬張圖像,生成9億面的超擬真數字模型。
騰訊互娛數字文化實驗室副總經理、“數字藏經洞”產品制作人鄧大付舉了《歸義軍衙府酒破歷》的例子。
《歸義軍衙府酒破歷》的故事呈現采用風格化的表現手法,一方面可以規(guī)避穿越千年未知的學術細節(jié),另一方面可以用中國風的方式來對場景進行意向化表現,兼具藝術效果。為了讓公眾有更好的代入感,團隊在風格化場景里選擇了RPG的方式讓公眾進行故事體驗,使之能夠與場景更好地融入。
“在形象設計階段,我們挑選了唐代莫高窟供養(yǎng)人角色作為參考,既與穿越的時代貼切,又能夠普及敦煌服飾特點。”鄧大付說,這樣也能夠讓公眾在不知不覺中了解到更多與敦煌文化有關的內容。
鄧大付強調,團隊通過動作捕捉技術,賦予角色流暢的動作;通過AI面部動畫生成技術,實現生動擬人的語音動畫效果。通過游戲技術讓角色的表情和聲音更加自然生動,進一步加強公眾的代入體驗。
基于游戲引擎PBR技術的高品質渲染,“數字藏經洞”營造了極具真實感的環(huán)境氛圍,同時基于全局動態(tài)光照技術,還原了早晨10點的太陽光照效果,并在窟內加上了 “開燈”的觀賞模式,將甬道、壁畫、告身碑逐一照亮。
“數字藏經洞”應用了騰訊自研的云游戲技術,所有數字資產的渲染全在云端完成,公眾只需要打開微信小程序,就能輕松走進“數字藏經洞”,獲得影視級畫質體驗。
“‘數字藏經洞’首次在虛擬世界毫米級高精度復現敦煌藏經洞,讓海內外的藏經洞出土文物以新的方式重聚、重塑、重現、重生,這是敦煌研究院與騰訊聯(lián)合成立的‘騰訊互娛×數字敦煌文化遺產數字創(chuàng)意技術聯(lián)合實驗室’的一項代表性合作成果?!倍鼗脱芯吭涸洪L蘇伯民希望未來能通過“文物+科技”的融合,創(chuàng)新性展示更多敦煌文化優(yōu)秀成果,探索開創(chuàng)文物展示體驗新范式,有力促進敦煌文化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讓文物“活起來”,不斷提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力、吸引力、感染力,面向國內外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記者 頡滿斌)
轉自:科技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