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將人類推向了一個全新的以知識經濟為主的新時代,如何使知識經濟時代的泛在教育得以落實,成為21世紀世界各國的關注焦點。
而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與信息科技的發(fā)展密切相關,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的直接效應是促使知識更新周期變短,同時,經濟的全球化使得人才的競爭和知識結構也具有了國際化的特征,這些都使得教育從校園之內走向校園之外,教育的對象也不再僅僅局限于學生。
云計算、互聯網、智能終端技術(云ICT環(huán)境)的成熟,讓面向全球性的教育資源加速向虛擬性、全球性、交互性與開放性方向轉變:移動互聯的課堂、泛在的學習資源和社區(qū)、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正在顛覆傳統(tǒng)的以固定的課堂、固定的老師、固定的課程為主的教育。融合了家庭、學校、社會綜合教育特性的社會教育信息化將逐漸登上舞臺。并且要能解決經濟差異導致的數字鴻溝",技術差異導致的"信息孤島","知識更替加速"等問題。
云計算環(huán)境給教育行業(yè)帶來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
云計算是一種商業(yè)模式,過去10年中,以Google、Cisco、Apple等為代表的公司在云數據中心、網絡、智能終端的創(chuàng)新、融合使基于云計算的服務逐漸走到大眾面前。云計算融合云數據中心的虛擬化、網絡的寬帶化、終端的智能化特點,使得用戶隨時、隨地、按需獲取服務成為可能,其正在給傳統(tǒng)的教育帶來顛覆性的變革。
學習模式的變革:過去幾十年的積累,文獻資料已經基本實現數字化,云計算通過互聯網把分散在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數字資料統(tǒng)一起來,給用戶提供了一個共享的分發(fā)平臺,如:Google數字圖書館。同時,終端計算設備逐步普及移動、互聯、智能化的特點,使得豐富的智能感知、虛擬現實交互、自然語言處理成為可能,逐步實現通過智能終端的人與人之間遠程Face-to-Face的體驗互動。
資源共享、社交、協作的國際化,使學生能通過遠程的視頻協作在線互動學習,獲取知識的渠道也不再局限于老師、課堂、圖書館,能根據自己的節(jié)奏、喜好制定計劃,問題也能通過豐富的網絡資源和協作得到及時的解決。
教學模式的變革:由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教職人員所擁有的知識量在海量的網絡資源中顯得極其渺小,為了在課堂上吸引學生,只有那些能夠提供持續(xù)性創(chuàng)新、生動有趣的教學資源的學校,才能從教育中創(chuàng)造價值、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在云計算時代,老師正逐步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的協助者,傳統(tǒng)的"一本書"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
云計算時代使得itunesU、Coursera、Udacity和Edx等這些和數據分析相關的網絡教育平臺的流行,讓更多的渴求知識的人只要上網即可擁有高等學府才能有的教育機會,你可以不必去上什么名牌大學,在家里即可學到從基礎的統(tǒng)計學知識到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種類繁多的課程,"開放、融合、共享"正成為新時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華為針對教育信息化中出現的"數字鴻溝"、"信息孤島","知識更替加速"提出了基于云計算環(huán)境的區(qū)域教育云+智慧校園的融合社會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自上而下構建統(tǒng)一的社會教育信息化平臺。
華為智慧教育的主旨,以學校為知識產生、分享的主要分支節(jié)點(智慧校園)、市縣教育機構為匯聚節(jié)點(區(qū)域教育云平臺)、國家教育機構為核心節(jié)點(國家教育云)構建網狀社會教育信息化平臺。把以碎片化形態(tài)分布在老師、學校、科研機構等的數字資源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聚集上一級的平臺節(jié)點,最終在國家云平臺上形成龐大的資源、服務庫。使資源、服務覆蓋到校園之外網絡能夠延伸的地方,為師生提供便利的學習資源、社交、管理平臺,為決策者提供輔助分析、決策的數據,實現"開放、融合、共享"的社會化教育。
區(qū)域教育云平臺以區(qū)域(市/縣)教育主管單位為建設中心構建云計算虛擬資源池,整合教育資源、數據和信息、業(yè)務流程,建立統(tǒng)一的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服務體系,實現學校、教育主管部門、社會機構的互聯互通,為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等提供統(tǒng)一的協作和溝通平臺,能有效彌合區(qū)域間的數字鴻溝,同時,避免教育資源的壟斷和不公平競爭。
智慧校園將云計算、網絡、泛終端融入到校園的各個應用服務領域,通過云計算的彈性分配、動態(tài)管理,構建全面的智能感知環(huán)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泛在網絡學習、透明高效的校務管理,能有效避免傳統(tǒng)校園建設煙囪式架構帶來的信息孤島、系統(tǒng)彈性差、資源平均利用率低、建設周期長、IT成本高等缺點。
華為基于"云、管、端"理念構建的智慧教育解決方案,使得教育逐漸從校園內融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使得學習不再被動、課堂不再固定,讓隨時隨地隨需的"教與學"成為了可能,為個性化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有效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和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最終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終身學習"的教育未來之路。
來源:中關村在線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