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還未普及,4G才露尖尖角,通信業(yè)就將目光投向了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我國提出信息消費和“寬帶中國”戰(zhàn)略,已著手5G系統(tǒng)技術研發(fā)和戰(zhàn)略布局?
5G是什么,有哪些特質?5G時代,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
不只是速度
目前,沒人知道5G應該用怎樣的技術和標準,它只是一個正在形成具體輪廓的概念,但一些基本的要素正逐漸形成共識?
據預測,2020年的數據流量將比2010年增長1000倍?5G系統(tǒng)研發(fā)面向2020年移動通信應用需求,包含體系架構?無線組網?無線傳輸?新型天線與射頻以及新頻譜開發(fā)與利用等關鍵技術?
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張敏明認為,5G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特性:一是實現無限的頻譜效率,相對4G提高10倍;二是所用頻譜總帶寬比4G提高10倍;三是基站數量是4G的10倍;通信網絡容量提高1000倍,以支撐急劇增長的移動通信需求?此外,能量效率要提升10倍,把能耗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對普通用戶而言,5G技術最直觀的特性在于速率是4G的100倍,用手機上網的速率和目前家庭光纖網絡類似?”中國電信湖北分公司通信基地辦主任史軍說?
5G技術將提供超級容量的帶寬,短距離傳輸速率達10Gbps,這意味著用戶幾乎不受限制地傳輸大量數據文件,瞬間下載一部電影,在線視頻?3D電影和游戲等高帶寬的應用也暢通無阻?
一些研究人士認為,除了速度,5G應與建設更具復原能力的?更加一致的以及更加具備可用性的網絡有關,不僅要能支持龐大的數據流量,還能以遠低于今天的成本來交付聯網服務?并根據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網絡進行傳輸?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用戶使用的不是速度,而是體驗?利用新的技術作為支撐,提供更多的應用和更好的服務體驗,是5G題中應有之義?
事物互聯
“整個社會就像科幻片一樣,無所不在的感知?高清視頻,醫(yī)療?教育?消防?家庭智能系統(tǒng)……都可通過移動終端輕松實現?”張敏明興奮地展望未來的5G生活?
4G提出鏈接全球50億個物品,而5G能實現1000億海量鏈接,幾乎所有的消費品?工業(yè)品?物流等都可以連在網上,實現萬物互聯互通?
高速的移動通信網絡是擴大消費?促進經濟發(fā)展的硬件條件和重要推手?以韓國為例,通過網絡更新換代,不僅帶動了其國內IT消費,提高了智能手機普及率,還刺激了移動支付手段的開發(fā)和移動消費的增長?
美國市場調查機構SA的報告顯示,去年韓國智能手機普及率達67.6%,韓國銀行移動終端處理業(yè)務量占整體業(yè)務量的26%?2010年韓國移動購物市場規(guī)模為 200億韓元,2012年達到6000億韓元?
史軍認為,技術的提升將刺激互聯網的發(fā)展,也將極大帶動經濟發(fā)展?萬物互聯的背景下,加上高速率的保證,移動信息消費潛力大?
工信部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信息消費市場規(guī)模達1.7萬億元,同比增長29%,帶動相關行業(yè)新增產出近9300億元?預計到2015年,信息消費規(guī)模有望超過3.2萬億元,帶動相關行業(yè)新增產出超過1.2萬億元?
5G有多遠?
張敏明說,2012年后4G的標準和技術已經成熟,學術界開始了較大規(guī)模的5G研發(fā)?2010年,貝爾實驗室提出了大規(guī)模MIMO陣列天線技術,可使能量效率提升10倍,很可能成為5G網絡最具革命性的技術?
主流設備廠商也拉開陣勢搶占5G產業(yè)先機?“華為在海外已經建立了16個獨立的研發(fā)中心,2009年就開始研發(fā)5G,目前已有數百人的研發(fā)團隊,在通信基礎研究領域進入世界第一梯隊?”華為公司一位工程師說?
韓國三星電子日前宣布,他們采用一種毫米波的技術,用64個天線組用于確認客戶端的位置并交換信號,克服“高頻段不利傳播難題”?測試中,三星5G技術在28GHz的頻段下下載速率達到1Gbps,而當前的LTE網絡數據傳輸速率為75Mbps?
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也開始5G項目研發(fā)和戰(zhàn)略布局?歐盟日前宣布啟動名為METIS的項目,旨在推動標準的統(tǒng)一化?科技部也已開始5G系統(tǒng)前期研究開發(fā)項目立項,吸納企業(yè)?大學和科研院所參與5G標準建設和技術研發(fā)?
“5G還處在很初級的研究階段,實驗室技術研究和商用都有許多難點,頻譜效率提升?能耗及成本大幅降低等,都需要一些突破性的技術?”付亮說?
華為公司預計,如果適當的頻譜或無線電頻率得以釋放,就能在2020年推出商用5G網絡?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5到10年,5G將成為行業(yè)熱門的研究課題,中國企業(yè)和研究機構必將在這上面大展拳腳?”張敏明說?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賢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