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作為一項技術是中立的,對技術的評價要看具體應用,對其收益和風險的評估也要講證據和邏輯。放下“成見”,理性看待轉基因,或許更有益。
2月1日,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fā)布,在萬余字的長文中,“加強農業(yè)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21個字引人關注。“一號文件”談及轉基因并不奇怪,從2007年到2014年,至少有6次提到轉基因問題,可謂三農問題中繞不過的話題。真正值得觀察的是,每年的提法都“暗藏玄機”。
比如,2007年首提嚴格執(zhí)行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2008年強調啟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09年和2010年提出要加快推進轉基因科技重大專項,培育新品種產業(yè)化;到了2012年,輿論起波瀾的同時,強調進一步實施重大專項,提出了“分子育種”這一與轉基因相近的說法;2013年,公眾對轉基因問題更為情緒化,于是2014年的提法變成了“加強以分子育種為重點的基礎研究和生物技術開發(fā)”,避免使用“轉基因”一詞觸動公眾神經,同時又使用了“加強”一詞,以安撫科學家陣營。
今年的措詞同樣平衡了各方面關切,首提轉基因“科學普及”意味深長。中國轉基因領域經過多年“折騰”后,從政府到行業(yè)內都已經看到,由于過去重科研輕科普,轉基因知識出現真空,轉基因被妖魔化,由此形成的輿論壓力導致轉基因產業(yè)化擱淺。
而過去一年,轉基因科普開始“回暖”,眾多科學家走到前臺,回應并逐漸打消公眾疑慮。隨著“習近平談轉基因”的講話被公開,轉基因的討論更為廣泛,是以,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加入轉基因科普也算水到渠成。
轉基因科普寫入一號文件,意味著中央政府層面認識到了普及轉基因知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轉基因科普從此上升到“國家”層面。相較而言,過去轉基因科普更多是民間的、自發(fā)的、少數專家的事,或者說只關乎農業(yè)部,但從今年起,農業(yè)部不再是單打獨斗。比如,去年農業(yè)部一直想協調其他部委叫停“非轉基因廣告”,但效果不理想,現在就可以理直氣壯了,因為非轉基因廣告并不科學。
當然,提出轉基因科普也需要“勇氣”。當前懷疑轉基因的公眾仍占多數。在一些反對者看來,中央提出轉基因科普似乎是為轉基因產業(yè)化服務的,尤其是中央確定了轉基因產業(yè)化從周邊作物、非主糧到主糧三步走的戰(zhàn)略后,科普是否會避重就輕,只強調轉基因的好處而忽略風險呢?
有如此質疑并不奇怪,但不必過慮。中國的轉基因科普,更多的應該是對過去“妖魔化轉基因”的撥亂反正。轉基因作為一項技術是中立的,對技術的評價要看具體應用,對其收益和風險的評估也要講證據和邏輯,并沒有什么可“作弊”的。
對于公眾來說,放下“成見”,理性看待轉基因,或許更為有益。再說了,即使不談產業(yè)化,轉基因作為一項前沿科技,圍繞它的各種辨析、思考也是非常有趣的,至少可以開拓思維、啟迪智慧呢。
來源: 京華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