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何時能不再糾結食品漲價


作者:王勉之    時間:2012-04-10





昨天看到很多主流媒體都在報道這樣一條新聞,說是國內的食用油又開始漲價,幅度還不小,原因是原材料價格上漲。一說到漲價,特別是農副產品價格上漲,國人總是很糾結,擔心通脹又上來了。前一陣子,兩根蔥賣十元錢的新聞就被媒體廣泛報道并進行評論。

農產品的價格為什么總是走不出忽漲忽跌甚至是暴漲暴跌的怪圈?相關的分析已然很多。不過,筆者倒是在琢磨,為什么媒體和公眾對于這樣的新聞如此敏感?就說那兩根蔥,雖說能賣到十元錢,但除了北方人要吃大蔥下飯之外,咱們一個月又能吃上幾根?而且,即使是偶爾能賣到天價,但多數時候價格還是很合理甚至很便宜的。把時間一拉長,花在蔥上的支出也不會比往年高多少。說到這里,人們對這些商品的價格之所以如此敏感其實反映出一個有點殘酷的現實:咱們中國人的收入還不高,日子過得還是緊巴巴。

就說這食用油漲價,按照廠家的說法原因在于大豆等原材料價格上漲。而我們用來榨油的大豆相當一部分進口自美國,二月份習近平副主席訪問美國時,中美就簽了大筆的大豆買賣合同。如果大豆價格上漲導致中國的食用油價格上漲,那它同樣也應導致美國的食用油價格上漲。實際上,根據芝加哥豆油期貨交易所的數據顯示,美國的豆油價格從去年12月到現在的確是逐步上漲的。但看看美國的主流媒體,基本看不到什么新聞報道美國的食用油價格上漲。與此同時,美國媒體和公眾關注最多的是另一個油價,也就是汽油價格。

其實,即便是在深受債務危機影響的歐洲,媒體也少有報道諸如食品價格上漲的新聞。當然這并不是說歐美人對食品漲價沒意見,而是相對于其他有關生活質量的方面,比如就業(yè)、薪酬等,食品價格對他們來說還不成問題。

因此,要想讓類似于“蒜你狠”、“向前蔥”之類的糾結不再糾結,除了理順生產、減少流通成本之外,最根本的還是增加民眾的收入,民眾收入提高了,吃飯支出在整體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降低了,菜價稍微漲一點,甚至是偶爾大漲一下,相信很多人也會處之泰然。但現實的情況是,一些群眾的收入有捉襟見肘之感。之前曾有報道說,一些地方退休人員的工資光用來吃飯都還不夠,一旦生病更是入不敷出。在上海,一個月領一千多元錢退休工資的人也不在少數。至于在職的上班族,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對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均月收入做了最新統(tǒng)計,結果顯示中國工薪階層人均收入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這樣的收入水平,的確在食品價格節(jié)節(jié)上漲面前缺乏底氣。

收入分配改革提了很多次,總是雷聲大雨點小?,F在看來,什么時候人們對食品漲價不再那么糾結了、媒體上相關的報道也少了,也就是改革初步見效了。

來源:解放牛網 作者:王勉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