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時節(jié),萬物復蘇,正是外出旅游的好時節(jié)。不過,旅游到了旺季,對旅游文明往往是一種考驗。以前有游客在馬爾代夫海里撈珊瑚,在埃及盧克索神廟浮雕刻上“到此一游”的梗就不說了,單說最近這段時間,在八達嶺野生動物園有游客“追逐孔雀,拔孔雀尾巴毛”,湖南大學標志性雕塑之一的“朱張會講”雕塑,遭到涂鴉成為“大花臉”……
上述各種不文明行為由來已久,并不鮮見。景區(qū)竹子上刻名字、爬上景區(qū)雕塑合影、隨意喂食動物等,似乎到了旅游旺季,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也“升溫”了。而且,往往輿論“旋風”一過,那些不文明的斑斑劣跡,又會像進入“淡季”似的,漸漸被“淡化”和“遺忘”,直到迎來下一個不文明行為“旺季”。
對于這種反復發(fā)作的“頑癥”與“老大難”問題,雖然國家出臺了《旅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作為“戒尺”,但個別游客恐怕還會覺得是小節(jié)非大惡,抱著“多我一個也無妨”的心態(tài),在不經意間隨手亂扔“丟掉”了文明。盡管不少專家呼吁治理不文明行為需要“猛藥”去疴,但不少人還是抱有僥幸心理,“疥癬之疾”,卻久治不愈。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發(fā)展,全國多地都組織開展了不文明行為“隨手拍”、“曝光臺”、“紅黑榜”等活動,吸引社會公眾踴躍參與監(jiān)督,讓大家對不文明行為需要承擔的后果有全面的了解,其中蘊含的積極意義不容忽視。在保護公民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各類不文明行為隨時都可能被上網“報道”,在傳播過程中形成“放大”效應,對當事人產生壓力,進而對不文明行為起到監(jiān)督和震懾作用,引導了社會文明風氣的形成。南京那位在盧克索神廟浮雕上刻“到此一游”的孩子,父母就在輿論壓力下出面道歉,相信這家人再外出旅游定然不會隨便刻字了。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遏制游客不文明行為沒有立竿見影的“絕招”,宜堵更宜疏,就要“老生常談”,只有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才能不斷改善。在新媒體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借助音視頻等手段不間斷曝光“反面教材”,通過旅游行政部門、旅游景區(qū)、旅行社、新聞媒體和游客多方參與,輔以制度約束,靠一點一滴的堅持不懈,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不文明行為暴露在陽光下,倒逼文明旅游良好氛圍的形成。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