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期間,山東曲阜三孔景區(qū)和剛剛開放的尼山圣境迎來研學旅游潮。據(jù)說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使尼山圣境成為新晉網(wǎng)紅,這固然是游客蜂擁而至的原因之一。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盡管大小長假越來越堵、越來越貴,人們出游旅行的意愿還在高漲,只增不減。在這種供需關系下,一旦有誠意之作問世,很容易馬上成為“爆款”。
專家講堂、手讀《論語》、背《論語》得證書等文化體驗活動,將圣人之鄉(xiāng)、儒學之風的文化內涵活化,從而以老百姓喜聞樂見、容易理解的形式接上了地氣。特別是對于假期隨家長出行的孩子來說,既在游玩、體驗中增長了見識和知識,也在這一趣味過程中或多或少增加了對儒學文化的興趣。如是將文化和旅游結合,不失為文化普及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隨著信息網(wǎng)絡越來越發(fā)達、文化潮流越來越多元、城市運轉節(jié)奏越來越快,傳統(tǒng)文化也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除了教育體系里植入的非常有限又不受待見的知識點,大多數(shù)人都很難主動去接觸艱深晦澀的東西。這其實無可厚非,生活壓力已經那么大,連看電影都要選爆笑喜劇,有多少人愿意把寶貴的休閑時間拿來讀《二十四史》或《全唐詩》?
傳統(tǒng)文化究竟該如何走出故紙堆?答案是必須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以活化的形式與人們共生。前段時間去南京出差,住進老城區(qū)一家文創(chuàng)酒店,酒店把李漁的宅子改成了古典雅致的客棧,花園可供參觀。就這樣,住店之余順便比較深度地學習了李漁生平和他所倡導的休閑文化。如果不是這次住店,李漁其人對我個人而言,可能永遠只是躺在課本里的那個《閑情偶寄》的作者而已。
這幾年明顯感覺到,打文化牌的旅游開發(fā)搞得越來越熱鬧,但質素良莠不齊;當然也出了一些好項目,但之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說還遠遠不夠。聽聞浙江要開發(fā)“浙東唐詩之路”——一條自錢塘江經過紹興,而后經浙東運河、曹娥江至剡溪再達新昌,直至臺州天臺以及溫州的詩意之路。早就聽說有一百多位大詩人在這條路上留下了幾百首作品,而“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等佳句更讓這些地名似曾相識,令人向往。
期待將來有機會去走一走這條唐詩之路,也期待植入了文化的旅游“爆款”可以來得更猛烈些。(楊雪)
原標題:植入文化的旅游“爆款”多多益善
轉自:科技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35964